(如是我闻)
东方朔的形象,从汉武帝的文学弄臣,演进为多种传说集于一身的半人半神,还得说他的行为符合民间故事所需的性格——口才便给,诙谐多智,常常仅凭自己的机智击败对手,脱离困境。这样的机智英雄,是民间传说中常见的一个类型,而东方朔是重要的一个原型。他“喜为庸人诵说”,也就是喜欢向下层人讲故事。这样的形象是亲切的,又爱插科打诨,再加上机智,相声以东方朔为祖师爷,并不奇怪。
汉代最早流传的东方朔奇异故事,是他弘闻博物,善于猜谜语和射覆(猜盖子下面的东西)。《史记》中的《东方朔传》(由晚于司马迁和东方朔半个多世纪的褚少孙补入)记载他认识一种叫“驺牙”的怪兽,已经颇有传说色彩。到了班固《汉书》,就有了他射中守宫和寄生(猜对盖子下面的蜥蜴和芝菌)的两个故事,班固说他“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看似要正本清源,还是忍不住在本传中录入传说,对后世东方朔形象的形成推波助澜。
博物传说继续发展。后世的书里,东方朔识别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叫“怪哉”的虫,有叫“善哉”的树,会说话的龟,有性别的刀,连天上织女垫织机的石头,他也认得出。射覆传说继续发展。东方朔成为一个精通占卜的人物。后世好些星占一类的书,都假托他的名字。三国时孙吴和关羽打仗,虞翻占卜得中,孙权赞道,你虽不如伏羲,但也比得上东方朔了。可见他在这个行业中的地位。
在东汉,东方朔便已封神。《论衡》里说他是“道人”,也就是神仙,又有人说很多年后在会稽见到他,卖药五湖。曹植提到“岁星降下为东方朔”。另一个传说中,他不是岁星精,是太白星精,从黄帝时代就活着了,连老子也是他的一个化身。
《西游记》里,孙悟空到神仙家里求药,碰见了东方朔,劈面便说:“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这一传说在汉代就有了,说东方朔竟是王母娘娘邻家小儿,淘气偷桃。这一故事流传极广,我们读古代诗文,常能见到相应典故,如贯休诗句“唯云李太白,亦是偷桃贼”,便是在恭维李白是东方朔一样的谪仙。
严肃地评说东方朔,绕不开扬雄对他的论议,“应谐似优,不穷似哲,正谏似直,秽德以隐”。西晋的夏侯湛写过一篇著名的《东方朔画赞》,解释得更明白:“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意思是故意做些胡闹的事,以隐藏自己高洁的本质,以求和光同尘,见容于世。这也就是所谓的“朝隐”,或禄隐,吏隐,后世许多士人一边做官,一边认为自己心在山林,算得上是“大隐隐于朝”,成为一种千年不衰的行为模式。
东方朔被同僚称为“狂人”。他大言炎炎,陵砾公卿,在殿上小便,每年一次娶妻弃妻,这些事,《盐铁论》评为“狂夫不忍为”,已非个性所能解释。如果说他刚起家时,狂傲是发自内心的,后来的狂,更像是一种保护色,把自己塑造为这种乖张的形象,也就没人同他认真了。代价是,他便想说些正事,也没人认真去听。临终前他进谏了几句符合儒家正统的场面话,汉武帝奇怪地说,东方朔怎么突然正经起来。
东方朔如果“正经”起来,他有什么正话要说,有什么正事要做呢?我们看东方朔的行事,应以正史为本,看他的心事,主要的依据则是保存完整的三篇文章:《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班固列东方朔为杂家,然而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东方朔纵然所学多方,思想的根本,还是正统的。这体现在他选择的人生道路上,也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他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豪气,其人生理想,一部分仰慕郦食其式的个人成功,一部分依托于儒家的政治理论,而这些成功,这些理论,都是要通过与君主的合作来实现的。
《非有先生论》中提到两种理想人格,一种是仁人志土,另一种是“养寿命之士”,两者若冲突,东方朔优先选择后者,这也是后人认为他聪明的地方。东方朔说“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我们也同样可以问:何必宫殿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