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福记”,是金乡县兴隆镇兴隆村村民对镇网经办主任朱家宝的称呼。年,因朱家宝在兴隆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时,帮村民解决了卖桃难的问题,让桃农致了富,自此村民就开始称他为“桃书记”,因当地“书”与“福”发音相同,村民更乐意称他为“桃福记”。
朱家宝正在直播卖桃。
年7月,作为“选调生”,朱家宝来到兴隆村挂职。尽管现在已到镇上工作,但他仍记挂着兴隆村的“桃事”。金秋时节,桃子又熟了,朱家宝习惯性地来到兴隆村。
“欢迎啊,桃福记!”正在地里忙活的张西文热情地起身打招呼。
“张大爷,客户从网上订了二十箱桃,你赶紧给人家摘了发过去,要得比较急。”朱家宝说。
虽然兴隆镇的冬桃刚开始上市,但张西文和其他村民的桃子早已在网上预定了出去,再也不愁销路了。然而,就在几年前,情况还不是这样。
“年村里开党员会,每次一散会,张西文大爷就急匆匆地离开了。”朱家宝说。后来和张大爷聊天,他才知道大爷家里的冬桃滞销了,急着回家摆摊卖桃。后来经过调查,朱家宝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兴隆村不仅张大爷一家。当时兴隆村共有桃农4户,桃园13亩,年产冬桃近2万斤;因为是第一年种,市场认可度低,也没有大商贩来收,桃农需要自己想办法卖。“当时真得很难。”张西文说。
“自己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又熟悉网络。能不能帮助村民在网上卖桃呢?”说干就干,朱家宝立刻着手帮桃农在网上寻找销路。但开始时,村民对此并不认可。
“那么年轻会干什么?知道桃是怎么种的吗?”
“网上能卖出去吗?”
“发快递,这桃磕坏了算谁的?”
……
面对各种质疑,朱家宝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暗下决心:“村民们越是怀疑,我越要干出个样子!”
张西文一家为丰收而高兴。
于是朱家宝挨家挨户走访,通过走访,朱家宝了解到张西文的儿子熟悉网络,于是就动员他联合一起通过电商卖桃。经过策划,两人联合发了一条卖桃的微博,打造“兴隆大桃”农产品品牌。出人意料的是,经过朋友和同学转发,微博当天浏览量就达到了3万多。张西文家上万斤冬桃一周内就销售一空。消息一经传开,其他几户桃农也都来找朱家宝,让他帮忙卖桃子。
朱家宝成功帮村民网上卖桃,让桃农吃了“定心丸”。第二年,又有7户村民开始种桃。为了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朱家宝又在抖音、快手平台拍短视频宣传,请淘宝直播网红直播代言,全村当年10万多斤桃子很快就卖完了,“兴隆大桃”品牌也就此打响。
兴隆大桃。
“以前一亩冬桃能收一两万元,现在通过网络,一亩冬桃收入达到了三四万元,收入翻了番。”张西文乐呵呵地说,“这多亏了‘桃福记’朱家宝。”。
年7月,朱家宝结束了在兴隆村的挂职,到兴隆镇网络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到镇上工作后,朱家宝发挥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牵头建设了数字兴隆直播基地、买卖兴隆物流中心、人才兴隆孵化平台,先后打造了“兴隆大桃”“西陈木耳”、“徐寨辣椒”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年实现网络销售额万元。
朱家宝说:“虽然现在离开了兴隆村,但我不会辜负‘桃福记’这一称呼,我会继续努力,为更多的乡亲们带来财富和‘福’气!”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见习记者李兆兴通讯员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