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就是老天保佑。
因此,这首诗是臣子歌颂君主的诗。
不仅歌颂,也在祈福。
歌颂的是哪一位君王呢?学者多认为是周宣王。
周宣王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年~前年,他是周朝的第十一位王,说起他的事迹,最值得一提的是“宣王中兴”。
不过,在西周末年,这个中兴真的只是昙花一现。
周宣王姓姬名静,他爸爸是引发了“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儿子则是“烽火戏了诸侯”的周幽王,夹在这俩不成器的爷孙中间,宣王算是“功绩斐然”了。
宣王继位后,对内整顿朝政,对外抵御侵扰周朝的外族,主要是戎狄,使得国家一度欣欣向荣起来。
这种状况,必须歌颂啊。
整首诗都在歌颂,全诗六章,每章六句,句句是说上天赐予你力量。
让我们静下心来读一遍这首诗(白话翻译跟在句后):
诗的意思很简单,就不费力逐字逐句解读了。
这首诗的内容虽然乏味,但是它却有另外两个闪光点:
1.生成了一个成语
科普一下这个不太常用的成语“天保九如”。
什么意思?
《天保》第三章、第六章出现九个用“如”字的比喻,“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
九如连用,充分像读者展示了一种浑厚的想象力,像海浪一样,一层一层把联想推到你面前。
这是歌功颂德的文章,你读的时候就会被这样的文字所鼓舞,热血会被沸腾。
这么燃情的情况,很像是摇滚舞台上的偶像,不断地重复旋律的高潮部分,带动粉丝跟着起舞。
九星连珠一样的祝贺福寿延绵不绝,这个成语就是指祝颂之辞。
以后,遇见长辈寿诞,可以背诵这九如,一气呵成地说出来,想必效果是杠杠的。
清代瓷器的纹饰就有“九如”,绘制九个如意指代“九如”,而画佛手(佛福音近)、桃子、石榴,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合称“三多九如”,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
不由想起《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来,真是吉利的好名字。
另外说一下,“万寿无疆”这个成语,也是从这首诗来的。(严格说来,应该生成了2个成语)
2.打造了一个修辞
比喻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最擅长比喻的,它的三个特点就是“赋、比、兴”,比,占其中之一。
天保九如,连用九个比喻来赞颂一件事物,“如”是比喻词,而九是个位数里最大值的数字,也是《周易》里代表阳极的数字,所以从表现手法上看,已经是最大化的赞誉了。这种用多种喻体来形容说明一个本体的方法,称之为“博喻”。
连续排出山川河流、日月松柏。艺术感染力极强。
《诗经》里有“九如”,《论语》里也有“九思”:
翻译成白话,分别是:
1、看到的东西要想到明白;2、听到的要听清楚;3、脸上的神态要考虑到温和;4、面容貌要想到恭敬;5、说话要注意诚实;6、处事要思虑谨慎;7、遇到难题要求教;8、愤怒时要到后果;9、见到有所得到的要思考是否理所该得。
做到这九思,君子行事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马英九的父亲在评价自己的儿子时说他有:“九思之德,九如之身,九经之志。”这句话将九思、九如、九经融为一体,连用“三九”,又在一个“九如”之上再用博喻的手法,形成了几何倍数赞美的效果,可见有多么以子为傲。
好了,诗读完了,你会灵活运用“天保九如”和“博喻”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