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首七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令人

杜甫是盛唐的伟大诗人,他年轻时志向远大,并积极地为之奋发努力。可是他生逢乱世,又贫困潦倒,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宏愿。不过诗人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主张,还在很多作品里大力提倡仁德理念。

诗圣信奉孟子之言,并认为尧舜是以仁德治理天下的典范,因而把推行尧舜之道、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还明确了自己的定位,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下面要介绍的作品,就反映了作者的仁爱之心。

诗的大意是:通往草堂的小路一如既往,无须绕弯;五株桃树,恰为行人的小径遮荫。深秋结出果实,分馈给贫人,来岁仍满眼繁花,供人观赏。

拉开门帘,方便燕子往来;告诫儿童,不要妄打慈鸦,以免其无法反哺。希望再也没有群盗抢掠、夫亡妻寡,喜见车书混一、河清海晏的美好未来。

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巴蜀,曾在朋友的资助下,安居于成都的草堂。后来动乱不停,诗人被迫离开草堂避难。等到蜀乱已平,诗人又从阆州重新回到成都草堂。他看见景色依旧,而世事纷纭,于是题诗抒怀。

时值暮春、花期已过,而桃树已经结出果实,茂密的枝条伸出很远,遮蔽了林间小道,诗人却不舍剪裁,听从其任意向外延伸。

“旧不斜”三字,是指桃树枝条并未妨碍行人通行,也就无需绕道而行。一个“从”字,表达了诗人爱惜新生的桃枝,所以任凭其随意发展。

诗人看着桃树上还很小的青果,心里就开始畅想,等到深秋时节,应该满树都挂满了累累的硕果。诗人将亲自摘取,并分送给那些贫苦人家。然后再重新剪枝、施肥、培土,来年又能欣赏到满树娇妍的繁花。

诗人心里这样想着,好像鲜嫩的桃子就摆放在眼前,美丽的鲜花也似乎正在枝头傲放,心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总馈、还舒”,表达出诗人对贫农们的同情和关怀,也委婉地暗示出,作者非常喜爱姹紫嫣红的美丽春景。

颈联由桃树转而想到“乳燕、慈鸦”,为了方便燕子飞行和捕食,他特地掀开门帘。诗人还向孩子们讲述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道理,告诫他们不要随便射杀那些飞鸟。

安居乐业的生活来之不易,诗人希望动乱的日子再也不要出现。他看多了很多农户人家的壮丁被抓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的妻儿却从此陷入了痛苦和悲伤。

诗人盼望没有“寡妻群盗”,更希冀全天下“车书一家”,大唐王朝也尽快恢复繁荣和稳定的局面。尾联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战乱平息、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之情。

杜甫的这首七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令人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诗人因为桃树而念及贫农,又因贫农而顾及禽鸟,最后由鸦燕而遂及寡妻群盜,仁爱之心不言自明。

杜甫忧国忧民,更充满博大情怀。他推己及人,主张普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而要实现这一梦想,就需要把济世仁民视为人生追求。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主张,使得杜甫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小诗人,慢慢地成长为一位举世景仰的伟大的诗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