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此前,一位家长因孩子中考成绩不理想,撕下儿子满墙的奖状,并发出疑问:“满墙的奖状也没能换取一个高中,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一语道出了教育评价改革的迫切性。
教育评价改革一定是奔着问题去的;不针对问题,改革只是“空转”。
关于小学教育评价,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过去的评价多是满足成人的需要,而非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教育评价究竟改什么、怎么改,要回到学生视角,重新审视评价。
站在学生视角,反思评价要“改什么”有限荣誉评比制的伤害性
这两年,大家都在谈论“躺平”,但也许成人的“躺平”已在小学埋下了“种子”。
俞正强曾调查过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争当“三好学生”的意愿。他发现,孩子在一年级都希望被评上“三好学生”。但到了二年级,只剩下一半学生还有这个愿望。因为,无论“三好学生”还是“五好学生”,荣誉评比都是有比例的,只有大约15%的学生能评上。从二年级开始,越到高段,被评上“三好学生”的比例越稳定。
随着每年退出“三好学生”阵营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家对荣誉的渴望也越来越小。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错误的认识,即自己再努力也达不到“三好学生”的标准,从而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学生到三年级学习开始被动起来。评价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伤害,但这种伤害,孩子表达不出来,教师和家长也很难感受到。
当评比指标是有限的,学校就成了博弈场。孩子从小在博弈场成长,长大后要么会失去动力,成为躺平派;要么没底线地努力,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成绩报告单越来越“无感”
作为每学期的结果性评价呈现,成绩报告单是学生非常在乎的。但如今,学生对成绩报告单越来越“无感”。所谓“无感”,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缺乏参与感。成绩报告单一般由班主任负责制订,学生的任务只是将报告单转交给家长,充当“二传手”的角色。换句话说,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对自己评价的经历;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以别人的评价为参照坐标。
二是缺乏亲切感。家长拿到成绩单后,可能一分钟就看完了,因为上面只有单薄的学科成绩。一学期校园生活的意义只体现在几门学科成绩上,其他的经历与成就便暗淡了。于是,不耐看的成绩单,好像与学生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学习评价主要靠作业和考试
学生是在每一节课堂中学习和成长的。从教三十多年,俞正强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如同阅读知识说明书,学生的学习是从知识出发到知识,背后是一种记忆行为。但记忆总与遗忘连在一起,所以不得不死记硬背,背到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就像一个电器,如果不经常用,又不能忘了操作流程,唯一的办法便是不断拿出来重新操作一番,谓之复习。电器越多,重复越多。所以,学习评价主要靠作业和考试来完成。
当知识的学习只是知识量的摆设,而非人的成长;当学习只是刷题,学习的结果则是孩子不会学习,不会思考。
因而,俞正强常常感叹:基础教育太过现实主义,缺乏浪漫主义。所谓现实主义,就是只顾作业,只顾考试,侧重育分,而不是育人。所谓浪漫主义,就是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爱上课堂,爱上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真实、深度的学习,在心灵的碰撞中走向“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本质出发,小学评价究竟怎么改评价改革,首先要厘清评价的功能和目的。从本质出发,评价是用来帮助、激励孩子,而不是通过分数或者等级来区分孩子。针对上述问题症结,金华师范附小从学生出发,探索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小学评价。
变博弈场为共生场,建立新荣誉评价体系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俞正强推崇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学校应该成为共生场,而不是博弈场。“孩子从小在共生场里成长,长大后再进入社会的博弈场,他就会有底线。善良又有底线且努力的人,才是学校要培养的人。”
基于这一底层逻辑,学校从年开始,改“三好学生”的评比制为“十能模范生”的达标制,通过新荣誉评价体系激活学生动力。
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改革的第一步,是制定评价标准。学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十能”评价标准,即能敬、能善、能净、能俭、能勤、能静、能乐、能跑、能勇、能厚十种品格。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十能”标准体现了小学六年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螺旋上升。以“能敬”为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敬”的内容从敬书本、敬规则、敬课堂,到敬师长、敬时间、敬生命,有层次地进阶。
评价标准体现能力和素养的螺旋上升
在“十能”维度的框架下,评价细则的制定权则交给了离学生最近的老师,让评价更加精准,也更加务实。制定标准的过程,便是班主任对自己班集体建设的设计过程。老师在制定细则的时候,会关照学生六年整体发展,根据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调整。
比如,小学四年下来,学生情绪容易失控,且开始沉迷电子产品。到五年级,有老师在“能厚”的修订中加了一条“会表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够正确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能勇”维度下增加了一条“会自制”:除英语学习需要外,周一到周五不接触电子产品,周六周日要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
基于“最近发展区”,实行成长“私人定制”
评价的过程中,有学生虽然付出了努力,却依然不能达到既定目标,于是有了成长的私人定制。
学生可以根据班级“十能”标准,定制学期成长目标。私人定制的目标需要经过家长、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共同评议。期末只要达到私人定制的要求,就可以成为模范学生。
以小项同学为例,一二年级时,由于学业简单,他还勉强能达到私人定制的要求,但是各方面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三年级开学,他却交上来这样的成长约定——“本学期,‘周文明学生’达到0次;精读0本书。”
因为害怕目标太高实现不了,他便调低了目标。这时,老师为小项定制专属于他的成长培养方案,并给出了帮助方法和目标。经过努力,小项变得整洁、爱看书、更自信了,期末如愿以偿地评上了“模范学生”。
专属成长方案
私人定制,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意识到,付出持续的努力方可达到目标。当学生知道“努力是有用的”,也就拥有了希望,不再找借口,不再放弃。
从“减”到“得”,激活学生动力系统
所以,只要学生达到了基本要求,就能获得荣誉,没有比例限制。学校还会设计隆重的颁奖典礼,让学生享受努力的成功感。有时候,一个班级40个学生,期末有0多个“模范学生”。
刚开始,有学生拿着“模范学生”的奖状回家,还受到家长的质疑:“奖状有什么稀奇的?班里有0多张,一点含金量也没有。”但随着评价的不断推进,家长的理念也在转变。他们慢慢懂得,所谓含金量,不是以人数为金,而是以努力为金,以善良为金。
在俞正强看来,以往,学生评价讲究的是“减”,即学生在什么方面没有做好就扣分,在什么方面犯了错就会受到批评。评价改革,要从“减”走向“得”,注重养成教育。所谓“得”,遵循一条清晰的路径——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能力,再从能力到能量。教育是扬其所长,不同的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优秀,成为最好的自己。
变成绩报告为成长报告,让学生“策展”校园生活
学期末,学生会拿到一本成长报告册。相比传统的成绩报告或成长档案袋,无论是内容还是功能定位,成长报告册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让学生的成长留痕
成长报告册不再单一性地呈现分数,内容非常丰富,更像是一本自己写成的书、一件自己策展的作品,让成长看得见、摸得着。
“这就是我”:每学期在学校拍一张个人照片,代表“我”是成长报告的主角,“我”报告的是“我”的成长。“我和我的伙伴”:与其他学生的合影,交往的记录成为成长的足迹。“校园作品”:体现当学期自己成长的学业作品,比如一篇有特殊意义的作文、一页珍藏的作业、一张满意的试卷。“校园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记录。“小伙伴的话”:同伴寄语,在互相鼓励、评价中深化对自己的认知。“成绩报告”:既有结果评价,也有综合评价。“教师寄语”:邀请喜欢的老师进行评写,促进师生交往。“我的学期小结”:包括“我的梦想”和“我的得意”。“家长寄语”:来自家长的成长见证。学生成长不能以单一、结果性的考试成绩来定义,体能的增长、朋友的增加、校园活动的经历等,有助于形成一个立体的自己,形成合理的自我感知。将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成长报告册最核心的变革,是将制作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一年级时由教师帮助做,到二、三年级自己独立做,让学生对自己的校园生活、成长进步进行记录,用客观的事实材料作为报告素材。报告从计划到完成制作,贯穿整个学期——开学初,学生在校园里给自己拍一张照片作为成长报告册主页,还要制订自己的成长计划,此为“自知”;学期中,学生收集并整理学科作业、试卷、作品等内容,此为“自省”;学期末的“成长报告周”,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成长报告册,邀请同伴、任课教师寄语,此为“自评”;老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综合表现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及建议,此为“自胜”。自己制作成长报告册,学生就会生发一种责任。他们所寻找和选择的材料既是证明自己成长的依据,也是形成自我认知的依据。在不断挑选的过程中,他们学会自我反思,形成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就会出现有学生的成长报告册中收录的不是满分试卷,而是体现自己进步的试卷;还有学生在收录了一张竞选副班长的照片,尽管最后没有竞选成功。当评价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就敢于面对自己。每学期,学生整理成长报告册,就像整理一个在学校结出的好果子。六年下来,学生从这些积累的果子中,见证自己长大的过程,真正体现了“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向家长报告自己的成长
除了学生和老师,家长也是成长报告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之所以叫“成长报告”而非“成长纪念册”,是因为“向家人报告自己这一学期的成长”非常重要。这一环节完成,才算是赋予了“报告”真正的意义。然而,报告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无论是孩子向父母报告,还是家长接受孩子的报告。对此,学校通过报告指导课和家长培训,打通成长报告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学生,报告前,要明确时间、地点和参会人员;报告照片时,要介绍清楚拍摄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选择这张照片的原因,和家长交流小伙伴的寄语、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伙伴等。对于家长,应做到:留出专门的时间;阅读孩子的成长作品,并聆听孩子将此作为报告作品的理由;给予赞叹并深入询问;对孩子的报告给予评价;家长要学会追问,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