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张雪
“卖!咱们先供斤吧,我现在通知村民去摘,明早装车给拉过去,今天行情有点回升,明天是不是还这个价不好说呀!”在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东陈疃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村主任陈峰扯着干哑的嗓子,与电话里驻村第一书记商定先出售斤桃子,剩余斤根据明天行情再定。
7月27日下午一点半,气温高达38度,热气直往身上扑。刚顶着日头从桃园回来的陈峰满头大汗,土红色的破旧T恤衫早已湿透,脚上的布鞋有几处破洞沾满了泥土。陈峰说,与去年市场售价两三块钱相比,今年的价格才一块钱左右,好一点的批发价七八毛,差一点的五毛,个头小的就干脆没人要。今年“早生”桃子从开市以来市场行情让他和乡亲们即心焦又无奈。
陈峰今年47岁,之前在一家玻璃厂打工,回乡干村主任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村里有亩桃园,这一个月来他满脑子都是卖桃子。“人工费?老百姓哪会算,都是起早贪黑摘桃急着卖,争取一天多卖几趟,总比烂在地里强。”抓起湿哒哒的毛巾,重新挂在脖上,陈锋眉头紧锁。
凌晨戴着头灯摘桃赶早市斤桃老潘才卖了元
7月27日早上8点,老潘两口子骑着三轮车拉着一车桃从山上下来,到村口路边上卖桃。老潘是池上镇王疃村人,与老伴种了十几年桃。八个筐装满一车,按个头分类,筐内桃子个个鲜嫩水灵,这一车大约有斤。
“先尝后买,才知好坏”,刚到村口的马路牙子,老潘就开始招呼上了。“我们尝个小的就行。”“吃小的干啥,要吃就吃大的,来这个。”老潘专门捡了个头大的鲜桃,用力递给围在车前的人。
转悠了一圈,桃子还没卖出去,老潘又跨上三轮车去别的地儿找新买家。从凌晨两点,老潘两口子就开始打着头灯摘桃,一摘就是6个小时。对两口子而言,现在卖桃不求别的,“只要有来收的就去摘”。
“这桃你卖多少钱?”
“你给多少钱?”
“你这筐下边都是小的,颜色也不好,7毛吧。”
“能不能再高点?”
“确实高不了了。”
……
最终,老潘还是以每斤7毛的价格卖出了今天的第三车桃,“不赚钱,一个筐成本60元,一筐桃也60元,再算上施肥、浇水等开支,今年能保住本就很不错,很不错了。”老潘苦笑道,一旁的老伴摸着从地上捡起来的桃心疼不已。
桃农的账本不敢细算。老潘说,他家有棵树,施肥农药花了元,今年天旱又浇了4遍水,这就是元,至于人工成本就更不敢细算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天气旱,雨水少,大多数桃农要想让桃子达到上市品质,至少要比往年多浇四五次水,生产成本开支增加了不少,再加上今年桃子集中大量上市,价格不可避免地不如往年。记者采访了解到,最先上市的“早生”品种,50斤一筐个头小的桃,连5块钱还卖不上,这样的桃农们干脆就不摘了。辛辛苦苦一年,桃子卖不上好价钱,成了桃农们一块“心病”。
销售周期短一次也不敢多收忙活两三天赚个辛苦钱
从博山池上镇政府驱车沿路往上走,几分钟后便来到镇上的鲜桃交易市场。从凌晨12点到下午5点,市场里人流不断。少一点的用小车推着,多一点的用机动三轮车拉着,桃农们来来回回,客商的货车进进出出,用沙土石子铺的路面上,压出一圈又一圈车轮印。
果商和桃农一样,在市场上不停地徘徊观望。“没办法,我们收多了也不好卖,今年周边桃子产量高,量大了价钱就上不去,辛辛苦苦大老远的过来忙活也赚不了几个钱。”一位转了好几趟的果商说。
果商张大哥两口子,当天早上五点从张店开了两个多小时车过来收桃,然后第二天再拉到集市上卖,五岁的儿子暑假没人照看,便带在身边。“一天下来也就收个一千来斤,多了不敢收,几天下来,抛去油钱,一共赚块钱。”张大哥说。
“斤‘早生’个头小的桃子,收才20块钱,灌溉浇水一个小时成本就60块,不卖了,费这些劲摘桃还不如去打零工。”市场的角落里,池上大里村的康大娘看着车里半晌午还没卖出去的桃急躁又失落。因天气原因,她多棵树的果子一部分在半大的时候就落了,“一棵树死了半棵。”说着康大娘眼眶微红,整天在地里伺候果树的她并不明白今年桃子的价格为何这样低,对这样的市场行情更是无计可施。等了挺长时间后,康大娘便招呼丈夫拉着桃走了。
记者从博山池上镇政府了解到,池上镇有2.4万亩桃林,拥有30多年栽植历史,依山傍水,昼夜温差大,鲜桃品质远近闻名,成为镇上农业经济的一张名片。7月27日,正值周六,池上镇负责农口的副镇长李耀华还在办公室里联系客商。每天鲜桃市场人流得有几千人,这几天从凌晨开始他们就排班在市场上进行疏导。
“桃农急,我们也急,今年‘早生’品种比往年增加两三倍,之前大客户还没有进来,导致价格不高,再加上桃子不易长期储存销售期短,桃农没办法,这才急着销售。”李耀华分析说。
李耀华告诉记者,每年7月到9月是镇上桃子上市的时间,一直以来,桃子销路不是问题,但今年价格比往年价格低了不少,这几天随着不少新客商进入,目前桃价开始有了回升迹象,为了再拓宽销路,镇上也积极联系京东、淘宝等大的电商平台与村里接洽。
从开花到结果,一颗鲜桃,凝结了桃农们一年的辛劳,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帮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