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m.39.net/disease/a_5387123.html
作者:十一营养师
本文主要介绍叶黄素的相关知识,包括与健康的关系、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叶黄素又名植物黄体素、胡萝卜醇、核黄体、万寿菊花素及植物叶黄素等,是一种含氧类胡萝卜素,是构成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植物色素的主要组分,但没有维生素A活性。
叶黄素分子为高度不饱和结构,对光、热和紫外线不稳定,大多数水果中叶黄素常与脂质结合形成叶黄素酯,人体的消化道中存在高效的水解酯化物系统,可分解叶黄素酯并释放出游离叶黄素,因此叶黄素酯是叶黄素的安全来源之一。
自然界中叶黄素常与玉米黄质共同存在,两者化学结构极为相似,具有相同双键数,仅其中一个双键位置不同,叶黄素中这个双键形成烯丙基羟基末端,使其化学活性更强;而玉米黄素中相应双键则与相邻直链双键形成共轭体系。
叶黄素1.抗氧化
叶黄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地淬灭单线态氧,叶黄素的总抗氧化能力是虾青素和角黄素的50倍和75倍,鸡蛋黄中提取的叶黄素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能力是β-胡萝卜素的10倍。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叶黄素与心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功能有关。此外,叶黄素抗氧化、抑制脂氧酶、抗炎的功能,可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照射造成的红斑、老化、皮肤的灼伤甚至皮肤癌。
2.视网膜保护作用
叶黄素在黄斑区域(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内高浓度聚集,浓度为1~12pmol/mm,是视网膜黄斑的主要色素。由于叶黄素的吸收峰与蓝光吸收光谱相对应,能吸收大量蓝光,相当于在人眼视网膜内部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蓝光过滤器。
对长期暴露于荧屏光辐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人群的干预试验发现,叶黄素补充者的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等视觉功能指标与叶黄素干预前及对照组相比都有明显改善,且与剂量呈正相关。
Florida等研究发现,使用叶黄素补充剂2.4mg/d,6个月后,血液中叶黄素含量增加了%,受试者眼中的黄斑密度也增加了14%,若增至30mg/d,5个月后,受试者视网膜黄斑叶黄素含量增加20%~40%。而且随着血液中叶黄素含量的增加,可显著降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
3.叶黄素与多种慢性病风险有关
大量研究表明:叶黄素对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都有影响,具体机制多数与抗氧化、视网膜保护作用有关。
比如叶黄素可有效抑制慢性高糖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打断氧化应激引发的多种炎症反应,并能缓解内皮细胞凋亡,减轻高血糖对眼底血管等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视网膜功能的作用。
近些年报道,叶黄素是大脑认知与记忆区域内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大脑中叶黄素水平与认知功能相关。阿尔茨海默病重度患者血清叶黄素水平显著低于轻度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细微精神状态检查评分低者血清黄素水平也相对较低。
在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分为三组,叶黄素组(12mg/d),DHA组(mg/d)和结合组,对4个月的妇女进行试验,所有治疗组的言语流利度评分显着改善。联合治疗组的记忆力评分和学习率显著提高,他们也表现出学习效率更高的趋势。
目前研究来看,最常见的过量副作用是皮肤发黄(胡萝卜素血症),无害,停止服用即可消退。
目前我国给出的特定建议值是10mg/d,可耐最高摄入量是40mg/d。
叶黄素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在万寿菊(又称金盏花)中含量高达1.6%,且易于分离纯化,玉米中叶黄素含量最多(占胡萝卜素总量的60%)。
另外,颜色较深的蔬菜水果含量也很丰富,如羽衣甘蓝、菠菜等深绿色叶菜类,桃子、木瓜、柑橘等黄橙色水果;在桃子、葡萄、柑橘等水果中还含有丰富的叶黄素酯。天然叶黄素在动物性食物中以蛋类和乳类为主。蛋类里叶黄素含量虽然不高,但是其生物利用度较高,是等量蔬菜的3倍。
#健康科普#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