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最早并非特指妻子,主要是表达母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经典故事“孟母三迁”流传千年,意义就在宣扬女性教育对后代培养的重大价值。可以说,母亲,就是孩子人生的创造者。
袁隆平,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奇迹,他的诞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解决了民生里最基本的“饱腹”问题,因此被这个时代所尊敬着。而能将袁隆平培养成“奇迹”的女人,她同样具备时代性的伟大,她就是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女士。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
华静原名为华国林,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个富商家庭,可以说是妥妥的“大小姐”。父亲非常疼爱女儿,也很重视她的素质教育,华静从小就在当地的英国教会学校念书。在这个阶段,华静接受了西方礼仪与先进教育理念的洗礼,她越发地贤惠动人,平时热爱花卉植物,还培养出一口流利娴熟的英文。
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华静仿佛是位超脱世俗的女子。她非常喜爱哲学文化,经常阅读英文版的尼采哲学书籍,沉浸在那思想深邃的文字里。华静常说,她喜欢尼采的文字激情,它能将文字烧得通红热烈,烧得那么灼灼逼人,找不到任何的语言泡沫。
高中毕业后,华静决定在北京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师,而这所学校当时的校长便是袁兴烈,也就是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祖籍江西德安,祖上向来有“读书治学”的理念,可谓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华静和袁隆平(怀里)而袁兴烈本人也是位才子,举止儒雅且情操高尚,毕业于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中文系。华静和袁兴烈两人皆是“才貌双全”,于是便很快地坠入了爱河,婚后两人共生下5个儿子。袁隆平出生于年,在家排行“老二”,是孩子里思维最活跃最聪慧的一位。
社会局势动荡,袁兴烈不得不带着家人四处漂泊,辗转在湖南与湖北等地。为了不影响孩子成长,华静每到地方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去学校念书,保证了袁隆平的幼年教育。年,抗日战争时期,袁兴烈带着妻儿一家迁移到汉口,并选择“弃笔从戎”,在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任上校秘书。
眼见丈夫事业繁忙,家中又无人照看孩子,于是华静便放弃了教育事业,把精力放回家中,把孩子们的教育责任担了起来。这位旧时代的“新女性”,能读懂尼采的哲学思想,能讲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她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和影响着儿子们的成长呢?
寓教于人,感恩农业
“孩子的智商就像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贤惠的母亲秉承着这个教育理念,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化作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既传输了文化,还把做人的道理与品德刻在孩子的灵魂里。
童年生活很平淡,但和母亲相处的每一刻都是幸福。星光璀璨的夏日夜晚,对于袁隆平来说,最快乐的莫过于和母亲呆在庭院里乘凉。袁隆平从小活泼好动,看见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就喜欢把萤火虫一只只抓到火柴盒里,结果火柴盒变得通体发亮。华静笑眯眯地看着袁隆平,慢慢地为他讲了一个关于“萤火虫”的故事:
赵匡胤年少的赵匡胤曾在强盗手中救下一名少女,她名叫京娘。两人互生好感,便结为了异姓兄妹,他还护送少女回了老家。长达千里的旅途,赵匡胤让少女乘坐自己的马,自己则牵马徒步行走。此次离别后,京娘在战争中被杀死。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里迷路,突然飞出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带着他走出了困境。传说那只萤火虫就是京娘,那是她来回报赵匡胤的千里相送之恩。
袁隆平听完故事,心里明白夜晚闪亮的萤火虫便是京娘的化身,而母亲是希望自己当一个知恩图报的善良之人,要学会帮助那些陷于困难的人。华静正是通过类似的众多小故事,逐步地为袁隆平塑造一个完善且正确的人格价值,为他将来积攒人缘奠定了基础。
除了塑造人格外,孩子们对农业劳动的尊重与感恩,同样是华静十分重视的。一家人迁移到汉口后,距离汉口不远处有个神农洞,相传那是神农炎帝出生的地方,还供奉着炎帝的雕塑。华静带着儿子们前往那里游玩,袁隆平看到好多人对着雕塑祭拜,心怀疑问地对妈妈说,为什么神农会受到那么多人爱戴呢?
在华静眼里,袁隆平是兄弟里最爱思考和提问的孩子,她总是不耐其烦地为他解惑。华静对儿子解释道,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当年神农氏教人们种植的,而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中国人的始祖。在多年前,人们因多食肉类而饱受疾病苦痛,神农为此创造了耕耘,种植五谷杂粮,驯服野兽,尝食百草为拯救世人,所以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先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完,华静还引导袁隆平向神农恭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表达对祖先与农业的敬仰。而这就是袁隆平首次听到关于神农的传说,他也了解到农业对人类的重要性,在心里深处烙印上“粮食”与“民生疾苦”。
后来,袁隆平6岁时,华静还带着他去农村的果园。果园里满是扑鼻而来的果香,果树间种着新鲜的西红柿,架上挂着一串串绿色的葡萄,还有那枝头上的红桃子,袁隆平当即馋得直咽口水。
华静趁机告诉袁隆平,大地对人类有着巨大恩情,粮食是土里长出的,穿着的衣裳是用土地里生产的棉花加工的,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袁隆平从小就觉得大自然很奇妙,土地拥有着巨大的魔力,为此他真心对大地充满了敬意,并暗下决心未来要从事农业。
在袁隆平从事农业领域多年后,华静曾告诉儿子,民以食为天,自己一直期望儿子能成为“当代神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这正是袁隆平毕生的梦想。
奠定语言基础,助力袁隆平一生
当时农业科学家那么多,为何偏偏是袁隆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成就,这和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密不可分。如果你见过袁隆平的国际演讲,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黝黑地像田地农民的男人能讲着非常流利的英语,无论是专业辩论或者文献阅读,似乎都难不住他。
户外的袁隆平对此,袁隆平曾多次表示,自己一生最感谢母亲的影响。他回忆到:“小时候,母亲教我学习英文,她要我跟着读写,晚上还会检查我的作业。母亲她总是那么认真虔诚,做起事情来一丝不苟。”原来,华静在袁隆平儿时,便开始经常读英语给他听,亲手教导孩子拼音读写,为袁隆平奠定了非常扎实的英文基础。
后来,袁隆平去学校读书,在班级里的英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即使考前不复习照样得高分。有了母亲的启蒙教育,袁隆平在16岁那年转入汉口博学学校的高中部,在那里英文水平得到了空前强化。
原来这所学校是英国基督教会创办的,除了英文课由外国老师教学外,连物理和化学等科目也都是外教来授课。在这样的环境下,袁隆平的英文能力突飞猛进,甚至连看英文电影都非常轻松了。
未来的时光里,袁隆平运用自身的英文能力,能够为“杂交水稻研究”直接查阅外文资料,能迅速了解国外的科研方向,能向国外专家获取经验教训。在当年闭塞的环境里,多数农业工作者被传统理论所困,而袁隆平早已研究遗传学大师孟德尔与摩尔根。
袁隆平介绍杂交水稻当然,研究的路并不顺利,袁隆平也在不断地精益求精。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英语是非常严谨的语言,而水稻育种又是专业学科,想用英语介绍水稻育种,就要应用大量专业词汇,即便是专业翻译,都难以办到。
除了英文学习外,华静总是恰如其分地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而这点正好促进了袁隆平未来对“杂交水稻”的坚持与努力。华静曾给袁隆平讲过《囊萤夜读》的故事:晋朝人车胤从小家境贫困,白天耕田农作,晚上没钱买香油点灯,根本没法读书。在夏天的夜晚,他会去抓上几十只萤火虫,将其包在透光袋子里,挂在墙壁上当烛光,这样就能津津有味地看书了。后来,车胤通过知识入朝为官,最终晋升到了礼部尚书。
袁隆平听完,询问妈妈:“妈妈,那萤火虫最后去哪里了呢?”华静没有告诉儿子答案,而是让孩子发散性地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观。后来,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阶段,曾因为自己的理念超前,而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的讥笑和否定。但袁隆平并不畏缩,他进行了独立思考,并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对错,从而不断地踏向“真理真知”。
节制欲望,劳逸结合
华静是一位生活思想觉悟很高的女性,她教育孩子要勇敢追求梦想,但同时也劝告他们必须懂得劳逸结合,才能把人生走得更好更长。袁隆平是个热衷农业的科学家,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期间曾付出巨大精力,心怀“粮食无忧”之梦的他对工作越发专注。而这点却曾受到母亲华静的“严厉批评”,导致袁隆平只得改变生活状态。
农作的袁隆平原来,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时期,他所研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处于瓶颈。为了早日突破,他便时常顶着烈日酷暑在田地里研究。每天回家,干净的衣裳总会被汗水浸透,靴子也沾满了厚实的泥土。华静看到儿子这般模样,真是心疼极了,虽然她以儿子的成就为荣,却不愿看到儿子如此不爱惜身体。
于是,华静便以“责备”的语气告诫儿子:“我知道你是科学家,但稻农们都知道中午要休息,你这样拼命,身体早晚会垮掉的!”袁隆平笑着回应母亲:“妈,您这就不懂了。农民兄弟是争日不争时,而我们搞科研工作却要争分夺秒,不然错过一个研究线索,一年的心血就可能浪费!”谁料华静听完更愤怒了,坚持告诫儿子得劳逸结合,否则哪能完成好工作。
袁隆平没得办法,见母亲如此强硬,当下立即向她保证今后好好休息,一定按时吃饭,这才让华静放下心来。而在袁隆平人生的后30年里,他遵从母亲的教诲,身体一直保持得很健康,从未出现过大病。
此外,他也坚决贯彻“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之余发展爱好,例如玩音乐、游泳以及排球等活动。直到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依然活泼开朗地展现着一位“90后”的状态。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不但名气响彻全球,而且个人的品性极好。其实早在袁隆平刚成名时,就有许多大企业想和他携手运作“杂交水稻”,因为这背后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有人说,如果袁隆平不是个纯粹的科学家,他在当年去“下海经商”,那么他早就成了亿万富翁,甚至资产不输给比尔盖茨。
可即使利益如此巨大,袁隆平依然拒绝将“杂交水稻”商业化,而是无私地分享给全世界。因为他的梦想不是赚大钱,仅仅是为了让人类不再挨饿。袁隆平的这种精神,让他无论在海内外的人民心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和热爱。袁隆平说过,他能如此无私,正是因为母亲华静的谆谆教诲。
袁隆平打排球华静曾给儿子讲过一个故事:一只胖狐狸在外觅食,听见有一群雏鸡在围栏内叽叽喳喳,它馋得口水直流。于是狐狸便到处寻找入口,终于在围栏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洞,可洞口太小了,它胖胖的身体根本进不去。狐狸只好绝食5天,把自己狠狠地饿瘦,这才顺利通过小洞,贪婪地把雏鸡都给吃光了。可这时,它发现自己吃得鼓鼓的肚皮根本穿不过小洞,于是又节食几天饿瘦了。结果最后,回到了围栏外的狐狸还是当初那只饥饿的它。
袁隆平当时并不懂母亲的意思,直到成人以后,他才明白那是母亲希望自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古人常说“无欲则刚”,人只有超脱世俗的欲望,才能实现心中真正的抱负。当然,袁隆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贡献,早已成为母亲所期望他成为的人,早已是母亲眼中的“神农”了。
对于袁隆平而言,他的一生无论成就多大,都来源于母亲的教育和关怀,他也曾多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从华静和袁隆平母子身上,我们能看到家庭教育的本质,其实那就是正确的引导与关爱。
在如今这个年代,父母都期望孩子能有“袁隆平”那般优秀,却忽视了教育里最核心的元素——亲子教育。事实上,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优秀的父母,他们会承担父母的重任,会真诚地尊重和爱着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未来飞向“理想”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