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价值不要因为孤独被污名化,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说起孤独,很多人会眉头一皱,生怕这个词跟自己扯上什么关系。在当今媒体的“洗脑式”宣传中,孤独就像病毒一样被人躲避,很多人看到单身女性时会忍不住询问“你一个人不觉得有点孤独吗?”看到新闻里提到独居老人,会暗自猜想他们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为了逃避孤独,哪怕是社恐患者,也会强迫自己加入到某个团体里,仿佛只有与他人建立关系,才能证明自己人类的身份。

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森博嗣在《孤独的价值》中对“孤独”被污名化的现象做出回应,他觉得大可不必如此,孤独自有其本身的价值,而他本人就是享受孤独的鲜活案例。

森博嗣(MORIHiroshi)于年出生在日本爱知县,他早年在名古屋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助理教授,业余从事推理小说的创作,并于年凭借《全部成为F》一书荣获首届“梅菲斯特奖”。他在年辞掉教职开始全职写作,但只写了三年便逐渐淡出文坛。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森博嗣可以被称为是“很有个性的人”,他的小说多以科学、数学等为背景或主题,塑造的人物很多即使看到了尸体也不会尖叫,表现得异常冷静,因此他也被读者批判为“没有人情味”。淡出文坛的他,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几乎不出门,从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连家庭住址都鲜有人知。他每天只用一个小时工作,其他的时间都在从事他认为是“徒劳无功的事情”,比如种一些不会开花、也不会结果的植物等。每天的日程几乎一成不变,但这却是他兴奋的源泉。

在编辑的建议下,他开始撰写《孤独的价值》,这本书也可以算是他个人生活和处世态度的集中体现。在书中,他不断追问所谓“孤独”究竟是怎样的状态,为什么大众会如此惧怕孤独以至于不得不“忍受孤独”,在他看来孤独具有无穷的价值、更是巨大的生产力。

这本书很薄,讲的道理未必能说服所有人,而说服读者也不是森博嗣的本意所在。他想要借这本书传递给读者的是,不要被约定俗成的概念禁锢住自己,“我们只要这样不断追问问题的本质,就能摆脱那种囚禁着自己的莫名其妙的情绪。”

何为“孤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人说没有朋友和家人的时候倍感孤独;“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也有人说身处人群中时反而最孤独。

两种说法看似对立,追究本质却是相似的。所谓的孤独必然与“他者”有关,正因为有了他者的参照,才有了个体的孤独。前者的孤独是想要亲近的人不在身边,最常见的除了远离家乡,还有丧失所爱,当悲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解,剩下的便是伴随回忆而来的孤独。后者的孤独来自于对他人认同的渴望,身边的朋友再多,如果没人理解自己,孤独的感觉反而更甚。

在进一步讨论孤独的价值之前,本着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态度,我们需要对“孤独”下一个定义。森博嗣在书中特别澄清,他所指的孤独并不是拒绝社会或无视他人,不是将自己封闭在某个空间中与世隔绝,“我的前提是,维护在社会中立足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人际关系”,所谓“优质的孤独”,必须以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来构筑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

我们为何害怕孤独?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要生存下来,必须要成为团体的一份子,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对抗环境和天敌。被排斥无异于被谋杀,所以孤独意味着不被接纳,而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发现,社会排斥与生理性的疼痛激活的是同一片脑区,这意味着,当你孤零零一个人无人陪伴的时候,真的如同被捅了一刀一样痛。

另一方面,生活在一个文化建构的社会中,任何概念都可以视为是被宣传出来的。我们在学校时总会被要求“团结同学”,没有小伙伴的人在团队作业的学生时代恐怕会经历一遍又一遍的“社会性死亡”。

再以单身女性、孤独死等新闻为例,当媒体一遍遍将他们与悲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时,孤独的内涵便被延伸了。孤独真的是可耻的吗?单身女性一定不快乐吗?独居老人一定是凄惨离世吗?成就了伟大事业但忽视了家人的人一定会孤独终老吗?这些不过是人们带有偏见的想象罢了,可一旦这种想象被广而告之,人们即刻会变得唯恐避之不及。

更令人畏惧的是,有人将孤独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似乎陷入孤独便等同于行尸走肉。森博嗣在小说中曾这样写道:“没有人惧怕死亡本身。他们怕的是走向死亡的生活。”有的人害怕孤独,是因为他们害怕终将来临的命运。

日剧《美女与男子》

孤独的价值何在?

对孤独的恐惧将我们推向人群,却推离了另一种可能性——体会孤独的价值。

孤独,听起来如此寂寥,价值何在?

孤独的首要价值在于强大的生产力。森博嗣本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还是后来从事的文学创作,都是“孤独的工种”,科研工作者需要只身探索人类尚未开垦的知识荒野,而作家需要独自搭建一个虚构的世界,再多一个人,反而会干扰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更具体来说,很多催人泪下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往往是在异常孤独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快乐能够激发出灵感,却很难蕴藏极大的情绪感染力,反而是孤独,更能让人体会到表面之下汹涌的复杂多样的情感。很多作家都有跑步或散步的习惯,著名如村上春树、斯蒂芬·金,每天的跑步或散步是他们雷打不动的日程之一,在漫长的独自一人的路程中,他们酝酿出无数佳作。

能够享受孤独的人,才能获得另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捷克作家博·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写道,“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这种稠密的思想为个体所用的富裕感是无法与人共享的快乐。

同样的快乐还来自于静静欣赏世间万物之美。古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吗?孤独中有种遗世独立的美。就如日本传统美学中强调的“侘寂”,所谓“侘”,是清寂简洁的质朴之美,所谓“寂”,是时间沉淀出的古朴之美,在日本的文化中,古老的、日渐腐朽的事物之中,反而有着至高无上的美。这种一个人欣赏的美并非东方人才懂,皮克斯最新动画《心灵奇旅》中,也呈现了微风、落叶以及一口披萨的美。这些就在我们身边,但在喧闹的人群中却难以精心体会。

孤独还有一重价值,是给予我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懂得享受孤独的人,会变得如森博嗣所言的“温柔”,因为他们懂得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看他人。

日本还有一位作家曾经细腻描写过独居之美,她便是目前日本最年长的“文学新人”——若竹千佐子,她在63岁时以一部自传性作品《我将独自前行》出道,一举获得第届芥川奖。

这本描写一位70多岁独居女性生活的作品被称为另类老人的“东京女子图鉴”,主人公桃子在丈夫去世后开始一个人生活,她晴时登山祭拜、雨时凭栏观雨、医院看来往人群、疲惫时去咖啡店点一款最爱的甜品,明白了孤独是一种恩赐之后,她随口说出的总是“感恩”二字:“打扫卫生时倒映在水桶里的白云,感恩。远处传来狗吠之声,感恩。左手食指指甲周围长倒刺了,感恩。”

在丈夫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她曾经经历过异常悲伤与寂寞的时刻:

在暗无天日的悲伤与寂寞中,直面自己内心泛滥的情绪,面对它,感受它,搓揉它,像将生皮加工成熟皮的过程,这时候突然就出现了一点柔和的烛光。桃子也想不出到底是哪一个节点让她豁然开朗,也许是豆沙面包里的豆沙甜甜地包裹着牙齿的时刻。

《我将独自前行》中将孤独形象化为无数的声音,桃子并不是似乎并不是一个人生活:

桃子不仅能听到丈夫的声音,还能听到不知是谁的声音,如今,说话对象已经不限于活着的人了。树木也好,芳草也好,天上流动的云彩也好,桃子都能“听”得见它们,而且还能跟它们对话。这一切支撑着桃子忍受孤独。这一切是桃子所拥抱的秘密,简直是她幸福的疯狂。桃子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悲伤是一种感动,是感动的极致,有一种喜悦是因为这份悲伤而产生的,因为慈悲,所以喜悦。

桃子的孤独并非主动选择的结果,却是另一种失而复得的恩赐。

结语:人生如同荡秋千,越想逃离孤独,越难享受快乐

作为一名工学博士,森博嗣在《孤独的价值》中直接将“孤独”变成了余弦曲线,在孤独的最顶点和最低点的时候,恰好是人们最想要寻求改变的时候。再从感性的层面来看,人生正如荡秋千,时而快乐、时而寂寞才是正常的状态,一味想要寻求快乐时,荡得越高,往回荡体会到的孤独也越深;想要逃避孤独时,快乐同样无法获得,正如如果没有分离过,又岂止相拥的难得。

当我们从五湖四海的小镇乡村怀揣憧憬地涌入大城市,我们想要的真的是繁华都市里的人潮吗?也许,在内心深处,我们更想要的是,在繁华都市的一个角落里,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可以自我疗愈的孤独之地吧!

正如《孤独的价值》这本书的封面所暗藏的玄机:给这些小人以温暖,他们就会在人群中消失,就像时不时想要“隐身”的我们中每一个人;享受片刻的孤独,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抱抱。

00:11

注:本文中未标注的图片及gif均来源日剧《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CherryMagic!30YearsofVirginityCanMakeYouaWizard?!),这部《樱桃魔法》我已经刷了三遍了,是很温暖的剧,也许等我再刷亿遍,就敢动笔写下这个冬日里的感动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