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桃子 >> 今晚报简介 >> 桃之夭夭文化长

桃之夭夭文化长

桃之夭夭文化长

文/朱双顶

五柳先生不折腰,桃花源里好耕田。在中国花卉文化之中,这种“桃花源”又在哪里呢?考古学家在对距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就发现了原始人驯化和种植桃子的遗迹,从而证实桃为我国原产物种。更令人惊叹的是,网上资料反映,一支考古队在昆明地区发现了很多碳化的桃核,距今于万年前。如是这样,那么在人类诞生前,就有了像陶渊明称的那样“芳香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了,只是摘桃子也许是像猴子样的动物吧!

于是就有了桃木镇宅、纳福、辟邪、招财等作用的传说;有了夸父逐日,干渴而死,化为桃木之神话;有了神荼郁垒二神,用桃剑击杀妖魔,保百姓安宁,被后世传为门神的流传。桃剑也因此而成为道教的驱魔法器,有了古人之认为,桃者为五木之精,亦称仙木,故有辟邪镇宅的作用。也因此,桃木竟然成了今日春联的源头。春联的前身是桃符,也是由驱魔之意发展而来。

早在先秦时,古人认为桃木可以用来驱赶鬼魂,于是用桃木做成扫帚或木棍等,作为驱赶物,之后逐渐演变成每年在门口挂桃符的习俗。东汉时,有人在新年时,在桃木的木板上写下一些神的名字,或画上象,然后放在大门的两侧,希望这样可以消灾和驱赶不好的运气。到了五代,则换成了一些有关联的词语或语句,说西蜀主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命人在桃木板上写上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结果未能如意,只好自己动笔写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成为我国有据可查的第一副春联。宋时这种习俗达到了最兴盛,有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样对齐工整的联语,又多了新年的祈福之意。但桃符昂贵,不是一般人家所置办得起的,随着不断的演变,一般人家就用纸张代替了桃符,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走进千家万户而流传下来。

说桃木能治病,则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了。三国时的曹操,因疑心太重,落下了头疼病,久治不愈,后经谋士提议,在中原精选得优质桃木,制成一把桃木剑,悬挂室内,结果头疼之症,不治痊愈,成就了曹操的霸业。

但开始桃文化传承,从现有已发现的文字记载、且传得最有名的当属《诗经》中的名篇《桃夭》了,千古传诵不衰。将桃花比着是一位出嫁的姑娘,有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美,可谓艳如桃花而光彩照人。女子出嫁时的场景和人们对她婚姻的美好祝愿“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情,在《桃夭》诗中跃然而出,一路传至今。至此,桃花则成了中国人的爱情象征,有了走“桃花运”的企盼。

将桃花与具体的美人直接对上,成为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却是春秋时的事了。这就是“桃花夫人”的故事。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夫人,可谓是一位奇女子,一生与三个男人发生情感纠结,却因为以身赴难、劝课农桑、推崇新政、辅助称霸四项功勋而名垂青史。她出生于一个桃花漫天飞舞之时,有着目似秋水、面如桃花的绝代容颜与倾城倾国之貌,令男人见到无不为之倾倒,这就有了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她先是嫁给息侯,称息妫,夫妻是千般恩爱,只可惜好景不长,因美若祸。在一次省亲时,借道蔡国,被身为姐夫的蔡侯看上纠缠调戏,引发息侯的愤怒。息侯为报一戏之仇,联系楚国将蔡国打得大败,并俘虏了蔡侯。

心有不甘的蔡侯为了自救,将息夫人的风华绝代容貌告诉了楚文王。楚文王见后立刻迷入不能自拔地步,直接出兵灭了息国。在危难时刻,息妇人以一己之身换得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识嫁入楚国成为楚夫人,但自此不肯与楚王说话,却悉心培养了与楚王所生的两个儿子,长子继位为王,她辅助其称霸,在国家大事上总能做出最明智的决择,为楚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忠于爱情、忠于国家,生于桃花盛开,貌若桃花艳丽,有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桃花品质,得到了楚国人民的崇高敬意,死后被楚国人尊称为“桃花夫人”而传诵下来。

将“桃李”代指学生,以学生多称为“桃李满天下”的,也从春秋始。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但因得罪了魏文侯而不得不躲进了朋友家,却开辟了另一番事业。他在朋友家开馆办学,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培养出大量的国家栋梁之材。学馆有一棵桃树、一棵李树,他常以这两棵树教导学生:“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为感念老师的教诲,成才出来的学生,都在自己住处亲手载种桃树李树。后来子质到各国游历时,见此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的就以“桃李”代称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

到了唐朝武则天时,由于狄仁杰得到武皇的高度信任,他门生众多,累向武皇推荐将相多人,有人就说狄国老是“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所以就有了白居易的“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之诗句。

将桃作为计谋的导具,则是春秋时的晏子了。据《晏子春秋谏下二》记载,齐景公有三个臣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都以勇力著作,却又目中无人。齐相晏子为此想除掉他们,就请景公送给他们两个鲜艳的大桃子,让三人论功食桃。公孙接以先后打败野猪与老虎有功,第一个拿起桃子;田开疆以两次击退敌人之功,拿起第二个桃子;轮到功劳更大的古冶子,曾因保护国君跳入黄河杀死大鳖,却没了桃。前俩人为此羞愧而自杀,古冶子随后也自杀而去。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两桃杀三士”,这成了后来比喻施用阴谋杀人的成语而流传下来。

将桃花作为义的象征,应从三国始。《三国演义》中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意气相投,言行相依,决心共同干一番大的事业,就选择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从此翻江倒海,打出了蜀汉江山。由此,桃枝就成了结义仪式上的见证,成为桃园结义的象征而流传。

将桃作为拜寿之物,以及长寿的象征,是得益于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传说南北朝时的民女麻姑,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姑娘,以替有钱人做针线活为生。一天,她为一户人家做好针线活时,得到了主人的一个桃子赏赐,她舍不得吃,准备拿回家让父亲尝尝。在途中,她看见一位饿昏在地的老婆婆,就拿出桃子救活了她。后来老婆婆走了,却留下了一枚桃核。麻姑就将桃核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年时间就长成了一棵大桃树。奇怪的是,这桃树每年正月里开花,三月里就结出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就用这桃子接济青黄不接的老人们,可老人吃了桃子后都养得很好,不仅能几天不吃饭不觉得饿,而且连身上的小毛病也治好了。原来那个老婆子是梨山老母,上次她吃了麻姑的普通桃子,却留下了仙桃核,让麻姑以桃接济贫困老人。

《西游记》中更是讲述了蟠桃盛会的故事,相传每年的三月三日为西王母生日,这天西王母大开盛会,以生长于蟠桃园中的蟠桃,宴请各方参加宴会的神仙。原来此桃三千年一熟的,人吃了成仙入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神仙赴宴祝寿,也是为了延年益寿、增强法力。

将桃树用在评价人际关系上,表达一种崇敬之意,则是司马迁评价李广了。据《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西汉时勇猛善战的李广将军,一生与匈奴打了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但他不居功自傲,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是一位十分令人崇敬的“飞将军”。他过世的恶噩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他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司马迁为他立传时称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致树下都踩出一条路。从此,该成语流传开来,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将桃花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当为东晋时的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构建出一个仙境般的世外桃源,展现了桃花源中好耕田的理想之国。“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倾倒多少人。“世外桃源”就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将桃花作为春天的意象,而被人们喜爱,则更是成了文人墨客作诗写文入画的对象,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早春的桃花,让苏轼有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生活感悟。晚春的桃花,若得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生感叹。而兴趣盎然的杜甫,于江畔独步中终寻得“黄狮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神韵。

但将桃花诗写得最有情爱故事之调的,应算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原来,诗人青年时期第一次进京赶考,就名落孙山,于是到郊外欣赏春色以解愁,无意之中走到了一个村舍,觉得口渴就叩门求水,开门的是一位面如桃花的女子,将崔护引到家中,捧水让座。两人产生仰慕之情,相望许久。崔护饮罢告辞,女子起身相送,均有不舍之意。崔护回望站在桃花下的女子,更是楚楚动人,但还是无奈地离去。一年后的清明,崔护怀着思念之情,直奔城南去找该女子,却遇大门紧锁,已是人去室空。极度失望中的崔护只好将自己的故事寄于诗中,以笑映悲,道尽伤感。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桃花源”写到这里,也只是冰山一角,又有多少是能够说得完的呢?但有此,让自己感受回味一番,也已足也。留白也是一种美,感怀更是一种情。

二〇二二年七月三十一日修改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