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堆子打开善治大门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生态堆子”打开善治大门

——沿渡河镇堆子场社区走好共同缔造之路

全媒体记者付瑞勇通讯员贾继武段勇

9月19日,联合国环境署GEF大神农架项目堆子场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正式成立。18名成员来自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沿渡河镇政府、堆子场社区,他们用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这把钥匙,打开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善治之门。

坐拥神农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金丝猴国家级保护区两个“国字号”地标的巴东县沿渡河镇堆子场社区,双神线纵横贯穿,“生态堆子”名片愈发耀眼。

如何让名片分量更重、成色更足?堆子场社区在“保护中发展”的指挥棒下,打造共建共管委员会,让群众站“C位”,在“院坝访谈”中听民声、集民意,在“一张清单”上写民生、解民困,唱好“众人划桨开大船”共进之歌。

保护区里的惠民政策

堆子场社区位于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邻神农架林区,属于一脚踩两地的“门户村”。

年,原堆子场、茶园、芋头沟、鱼儿寨、黄连庄5村在全县行政村规划调整时,合并成新的堆子场村;年,堆子场村在村改居中成为社区。家大了、人多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得更实了,堆子场社区头顶发展压力、肩挑生态担子。

社区茶园片区18户农户距离公路2.6公里,仅有一条小路连接,受保护区“禁止项目建设施工”政策影响,修建公路的呼声一直没有回应。

“决不能让群众在小康路上慢了节拍!”5月20日,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堆子场社区派驻村工作队,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向上争取林业部门支持,3次前往武汉向省林业部门汇报,修路申请得到了批准;向下在保护生态植被的前提下,与保护区基建项目打捆,要求第三方“买一赠一”免费帮茶园新修公路,开展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评估,节省资金45万元,修通1公里入户路。

芋头沟、茶园片区庄稼常遭野生动物毁坏,村民一头受限保护区管理条例的束手无策,一头是到手收成又泡汤的着急。驻村工作队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县级支持,为保护区内农户购买野生动物肇事险,维护农户根本利益。

“让保护区与社区和合共生。”驻村第一书记向子军说。在双神线堆子场社区路段打造10余公里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走廊,16块宣传牌、户外显示屏“说”生态、“话”发展,把保护区的惠民政策传播到居民心中。

两个“野”字中的致富经

神农溪、神农架中间的堆子场社区,藏着无数神秘,还有十足野性。有一种“野”来自辖区内棵年树龄以上的野茶树。

“野茶树是在天然林中自然生长的,以前都砍倒了,现在却成了珍贵的稀有茶。”社区党支部书记杜之洲说。野茶要在“鲜叶采摘+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中走出深山,走进大众视野,要把“野性”转化成可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

一株株野茶如何重生?华中科技大学规划“乡见·茶园”小神农架文旅研学基地项目,计划将18户居民宅基地流转成集体用地。干部当好导演、群众分角唱戏,共同建好活态茶文化研学、活态古村落、星空夏令营等特色项目,让“金丝猴+野茶园”成为保护区新IP。

另一种“野”是和野茶孪生的亩野油茶。20世纪70年代,野油茶大面积栽种,部分树干已有碗口粗。油茶喜阳,而当地树林浓密遮光,导致长势不好、产量不高。近年来,茶树遭砍,“经济树”被扔进了柴火堆。

7月29日,社区组织茶农代表前往来凤县一家茶油加工企业参观学习,并召开屋场会传授管护理念和技术,引进市场主体实行规模、集约运营,让野油茶真正为产业振兴“加油”。

野茶、野油茶复活了绿色产业,堆子场社区在两个“野”字中探寻致富经。据介绍,在森林覆盖率达89.1%的堆子场社区,本土籍乡贤徐燕博士和居民共建余亩红心、黄心猕猴桃种苗培育基地,联合国环境署GEF项目资金、中央造林补贴资金扶持药材大户,支持居民打造花香庭院,建设李子、桃子、梨子、柚子、杏子“五子小果园”,为社区创建省级森林乡村暨彩色村庄添筹加码。

引来一泓清水润民心

“这水真甜!”9月2日,堆子场社区养猪大户吴发宝松了口气,断流几个月的水管再次流出泉水,余头生猪“解渴”,创业路上翻过一道坎。

吃水不忘引水人,吴发宝和乡亲常念社区里的抗旱党员突击队。今年夏季,一场持久旱灾“烤验”着社区黄连庄、堆子场片区,养殖场用水告急,水果基地灌溉告急,居民纷纷喊渴。

管片干部张世春组织召开屋场院子会。水源在哪里?材料钱怎么找?没有人工如何铺设水管?一连串问题将居民浇个透心凉。

没想到,党员向大林和村民代表刘兆元、刘祥奎组成突击队,拿起镰刀、背上水壶,进山寻找水源。当地曾流传一个说法,在与巫山交界处的笔架山是鼓坪河的发源地。从海拔米到米一路爬升,3人在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攀岩前行,终于发现一处出水量稳定的源头。

“出工、出力一份,吃水就有一份。”在群众代表会上,刘祥奎态度坚决:社区若没有项目资金,大伙儿就筹钱筹劳。很快,居民主动募捐元,义务出工余人次,苦战6天,一条0米长的水管将清泉引下山。

引来一泓清水,滋润一片民心。堆子场社区依托共建共管委员会,践行“自己建、自己管”模式,由居民集体推选片区代表托管,托管员把大家吃水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管护不歇,清水长流。

“组建堆子场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一次有益实践,借助项目政策和资金扶持,将居民引入共建共管行动中,争当生态保护、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共同绘就花香果丰满的‘生态堆子’。”镇党委书记贾旺刚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