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国风》
丰茂的桃树呀,花朵艳丽得灿烂的云霞,这个美丽的女孩子,嫁到了我家。
丰茂的桃树呀,结满了桃子。这美丽的女孩子,最适合在我们的家。
丰茂的桃树呀,叶子是这么的浓密。这美丽的女孩呀,给家人带来了和顺。
诗经是民歌,取自于民间。这是几千年前中国的一首民歌,这是一首迎嫁或者送嫁歌,写桃树有多么美,就说那个准备出嫁的姑娘有多么的漂亮和和顺。
而桃之夭夭,这个夭夭是形容桃树长得丰茂的样子。你看这个夭,像天,仿佛是树枝朝四周或向上生长,充满了春天的活力。
于是我们仿佛看见初春的桃花树,在山道边,在院落旁,自由的舒展和开放。现在这种景观在农村也很多见。
我国在多年前就开始广泛的种植桃树,并充分利用桃树的根,花朵,果实,为生活服务。在栽培种植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果树对人类的诸多益处。你要知道猴子有多么喜欢吃桃子,就可以想见人类在上古之时,就和桃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曾人类最重要的食品的补充。
桃树的根茎枝叶,可以治疗风湿皮肤病,水肿便秘,也可以治疗肠道消化不良,呕吐和腹痛,还可以缓解腰痛跌打损伤,以及疟疾。在古代,有一些病症,会被认为是邪魔入侵,所以,桃树被人认为有辟邪的作用。
在上古的时候,家里如果做了房子,要在四角栽上桃花,或者地上桃花木。在门口,要用桃木板来抵挡疾病或者邪魅。所以桃树是一身正气,不但为农民所钟爱,更提炼成一种精神信仰。
古代的巫师,将桃木作为法器。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桃花的种植和改良越来越多,桃树不再单一是一种农业的经济作物,而培育了许多品种,成为了观赏植物。
而桃花品种的繁复,由经济作物的单瓣花朵,培植成了多瓣的花朵,而颜色有大白花,小白花,粉色,深红色,桃花也由诗经里的端庄大气,变成了烟雨多情的样子。
“夭夭”原来是形容枝干的舒展茂盛,渐渐有了婀娜风流的色彩。“夭夭”从壮实变成了娇弱柔美的样子,并和妖通用。说一个女孩子妖娆,是指她清丽婀娜,有灵气,更偏向于艳丽。
所以说现在形容,一个女子桃之夭夭,绝对不是说她长得壮实,而是说她长得灵秀。
大家知道中国民间的话语体系,有着非常诙谐幽默的一面。在漫长的口语演绎当中,“逃之夭夭”,不再是形容桃花的,而是利用谐音,形容逃跑开溜时的状态。那个“夭夭”从最初的端庄丰茂,生气十足,变成了艳丽婀娜,又彻底成了一溜烟无影无踪的代名词。
这也是中国汉语的奇特之处。是个同音字,处在不同的境地里,有着天渊之别的解读。
但是每到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看到萦绕在身边的真实的桃花树,就不由得会联想到“桃之夭夭”这首古诗。而也能够深层的领略到“夭夭”所带来的真正的视觉和感官上的茂盛和美好。
让我们重温这首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古诗中的春天。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首发于百家号文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