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近日,沈阳惊现美丽的淞雾景象,小伙伴们的朋友圈估计都被白茫茫的淞雾刷屏了。
很多朋友只能一个劲儿地说:好白啊!好美啊!好漂亮啊!好······
是不是讲着讲着就有点儿词穷了?
来看看古代的大诗人们是如何描绘美妙绝伦的淞雾的吧。
1.雾凇沆砀
谈起雾凇,怎么能不提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运用了白描手法。
《湖心亭看雪》 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张岱对淞雾的描写如此细腻,意境如此空灵,不愧为“小品圣手”。
2.玉珑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作过一篇《雾淞》来描写淞雾。
“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记得集贤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珑璁。”
曾巩的诗文“古雅、平正、冲和””,相较张岱而言,更为的平淡典雅。
自古以来,“玉”就是高洁的象征,古代文人都喜欢在腰间佩戴玉环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
此处,曾巩利用“玉”晶莹剔透的特点来比喻雾凇,体现了雾凇的朦胧和冰洁。
3.瑶林
宋代的韩琦做过一篇《残腊》来描写冬景,其中也有对雾凇的描绘。
“妆点瑶林连雾凇,沈埋茵草未羊眠。但知催酿宜城酝,终见春芳次第妍。”
韩琦写道,雾凇把树林装点成瑶林,这里的绿草都被埋住了所以没有羊在这里休息。要知道还是城酝的好,终会见到春天再次来到。
他用“瑶林”来表现被雾凇装扮过后的树林。我们知道,天上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叫“瑶池”,天上的桃子叫“蟠桃”,仙人喝的水叫“琼浆玉液”,这里“瑶林”就是指天上仙境中的树林。
“瑶林”一词充分地体现了在雾凇美景中让人恍如来到仙境的梦幻了。
4.残鳞
元代张可久的《人月圆松江遇雪》也是描写满是雾凇的雪景的。
“一冬不见梅花面,天意可怜人。晓来如画,残枝缀粉,老树生春。山僧高卧,松炉细火,茅屋衡门。冻河堤上,玉龙战倒,百万残鳞。”
张可久的比喻尤其精妙,他说,在被冰冻住的河堤上,有一条巨大的白玉做成的龙俯倒在上面,玉龙身上不计其数的残破的鳞片都落了下来。
百万的玉鳞飘落,是何等的壮观啊!用玉龙的残鳞来比喻雾凇,张诗人的想象力可以说是十分丰富了。
5.梅花恼清梦
明代王世贞对雾凇的描写,与以上几位文人都不同,他居然用梅花来比喻雾凇。
“浓霜中夜零,千林成雾凇。却似江南时,梅花恼清梦。”
他说,夜半的时候浓浓的霜雾到来了,成百上千的树木结成了雾凇。好像是在江南时,梅花打扰了清梦。
也许有人要说了,梅花不是红的吗?怎么会和雾凇相像呢?
其实,有一些品种的梅花就是白色的。春天来到时,在江南烟雨朦胧的夜晚里,一树一树的白梅花就悄然开放了。这里一树一树雪白的雾凇就如同那白梅花一样,高洁、烂漫。
相似的以花来比喻雪景的诗句还有家喻户晓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些人会断章取义地误以为是描写春天的,其实原诗是是写在八月份: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花喻雪,雪的烂漫与花的烂漫是相同的。
这样看来,冬天其实也不是只有萧条和枯索,还有那玉鳞般的雾凇,和飞花般的飘雪。
讲到这里,你知道下次发朋友圈要怎么夸赞雾凇了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景的诗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