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银子,为何还要用银元原来除了交易方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银元的概况

银元每一个,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银质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铸成的,上面有一只“鹰”,所以又称为“鹰洋”,因是外洋运来的,文人笔下称为“番饼”,民间称作“洋钿”。一部分文人甚至把一块钱称作“番佛一尊”。足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和膜拜。

鹰洋在清朝时已普遍流行,大清帝国在光绪年间大量铸造了多种银元,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银元,上面有很大一个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后来民间将这种银元称为“袁大头”,简称“大头”。上述数种银元,在同一时期等价使用。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角子”,南方称为“毫子”;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

那时市价没有多大上落,银元一枚,约可换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白银七钱三分的银元已很重,要是有一百银元的交易,重量即达七十三两,这是不可能带在身边的,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都用钱庄的庄票,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

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一切用银元作为流动品,往来结算只是使用银元,所以每天一清早在银行钱庄荟集之区,可以见到行庄的老司务(即工役)背上负着一个黄藤笆斗,漆上了钱庄名称的黑字,里面盛着银元,互相递解。数目大的要用特制的铁框厚木箱解款,钞票就没有这种麻烦。

好在解银元的木箱既笨又重,必须两人才抬得动,抢劫是不可能的,况且那时治安良好,在银行和钱庄区的警卫也极严密,盗劫绝少发生,抢笆斗的事十数年中偶或有之,劫银箱的事简直不曾听见过。

银元放在身边,锵锵有声,而且白花花的色泽更是炫眼,所以旧时个人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发生事故,俗语所谓“财不露白”,“白”字旧时指银元宝或白银而言,后来即指白银制成的银元而言。

钞票轻而易于携带,不会惹人注目,于是钞票的通行越来越旺,使用大量银元的机会日渐减少,大抵十元以下的往来,都用银元,十元以上的则用钞票。钞票分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四种。

由于银元是九八纯银铸成,仅百分之二是其他金属,所以硬度比百分之百的纯银还要硬。当时银元也有假的,是掺和铜质或铅质制成的,精明的人都懂得辨别的方法,只要拿一块钱敲另一块钱的边缘,真的锵锵有声,假的会发出木木然的哑声。

还有一种含铜质极少的假银元,只要以两手指夹在银元中心,用口唇向银元边际一吹,真的银元会发出很轻微而悠长的“殷”一般的银笛声,假的就没有。银钱业的从业员,在年少学业时,就要练习辨认银色和各种版样,以及辨别响声。

银元越出越多,版样名称约有二十多种,辨别大批银元的真假,要敏捷。要是不懂得这些技术,就会吃进“夹铜洋钿”,令人懊丧不已。

银元的排列安放,有一定的规格,有一块木板叫做“银元板”,是一块板上雕出十行半圆形的凹穴,每一行可以放五十元,二十行就是一千元,这是银行钱庄和大商行中所必备的工具。

点数银元又有一种方法,是凭两只手,右手只拿一块银元,左手拿成叠银元。左手指陆陆续续把银元推出,右手就循次一块一块地敲响银元的边,一面敲一面听,听到声音不好的,即刻把那一块钱剔出,于是再敲再数,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唱着数下去,一百块钱,不到一分钟,就把鉴别的工作做好了。

二、民国初期的银元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政府灭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是民国初年的银元流通状况更加混乱,除了外国的各种洋钱(如鹰洋、站人洋、本洋、日本龙洋等)继续上市之外,还有清朝末年北洋造币总厂和地方各省发行的各种龙洋,以及民国元年铸造的孙中山半身侧面像开国纪念币、四川军政府发行的“汉”字银元等,达到十几种之多。由于这些银元种类繁杂、成色不一,有的甚至相差一成左右,所以价格也有高低的差别。

按照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上海银钱业所开的价目,标准以成色最好的鹰洋为主,为1;南方各省龙洋减少0.15‰至0.25‰,北洋造币总厂的龙洋减少0.5‰。至于东北奉天、吉林、东三省、四川等地的银元,因为成色差,钱庄素不通用,即便使用也必须加以重大贴水,减少百分之一至二。

这样,钱庄、兑换业就利用这种混乱情况,操纵银元的市价,买进卖出,从中抬高或压低价格,获取暴利,给人民带来了危害。同时,对中外贸易的开展、国家财务赋税的收入也造成了麻烦。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呼吁下,北洋军阀政府在民国三年(年)颁布了一项国币条例,整顿和统一银元的发行使用,规定铸造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银币,以一元的为主。这种新铸造的银元正面是袁世凯的侧面头像和铸造的年份,背面是“一元”两字和嘉禾纹饰,俗称“袁头币”、“袁大头”、“大头”。规定每枚重七钱二分,成分为银90%,铜10%;后改为银占89%。

同时还宣布一切税收和财政收支都要用国币,不用外国钞票和生银两。在少数民族地区准许使用旧银币、铜元和制钱等等,但都要照市价折合成新银币。

民国四年(年)以后,各省又先后仿铸袁头币。这种新银元形式划一,花样新颖,容易识别,成色和重量又能够严守规定,所以发行以后,很快就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它首先在上海取代了龙洋的地位,逐渐和旧主币一外国鹰洋持平。墨西哥改行金本位以后,鹰洋停铸,来源断绝,在我国的流通数量也逐渐减少,有自然消灭的趋势。

只是由于外国银行的干涉,鹰洋还在我国市场上和“大头”并行使用。到了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上海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界也实行罢市。6月11日,钱业公会通过决议,取消鹰洋等外国银元的行市,只使用国币,至此银元的流通完全统一。这种统一,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个进步。

其主要原因,除了“五四”运动的政治影响之外,应该说是新发行的袁头币在形式、重量、成色、数量上都能够满足货币流通的需要,具备了成为银元主币的各种条件。袁头币在壹世凯死后继续铸造和流通。

三、民国初年的物价

民国初年,政权虽然落入北洋军阀手中,但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仍利用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宣扬“兴商”、“利民”、“富国”、“实业救国”、“实业计划”的主张,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障资本主义企业的法令;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陷入战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因而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农业生产也比较稳定,以致这一时期的物价总水平虽然有所上涨,但从十多年的较长时间看,与后来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物价波动状况相比,涨速还算是比较缓慢的,但就某些年代或地区看,物价是很乱的。

指数表明,当时我国从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物价普遍上涨了,尽管涨速比较缓慢,但给人民生活增加的负担仍然很重。况且这种负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还有许多复杂的轧榨更重。例如乞内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北洋军阀的外债来源减少,乃乞灵于内债。

在整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年至年,共发行27种内债合6.2亿元以上,为清政府整个统治时期实发额的10倍以上。关、盐两税本是北洋军阀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年至年两税合计实收16.6亿元。还不能满足军阀政府庞大的消耗需要,各地军阀为了筹措经费,还擅自征收盐的附加税捐。全国盐的正税和附加税,年比年增加4倍。除盐税以外,还有田赋,并且出现了田赋的预征,四川梓桐年竟预征到年。

北洋军阀除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以外,还滥发货币,其中有一种辅币铜元。随着铜价的下跌,银元兑换铜元的比例,不断增加。北京当时每一银元兑换铜元的平均数如下:

此时各地的大工和小工的日工资,多以铜元结付,由于铜元贬值,加重了人民生活负担。

至于具体物价,我们不妨看看时人的记载:

从前到北平,交通工具只有火车,我们坐的是“蓝钢车”,过了南京,才知道中国之大,实在是大得不得了,火车一共要走三日三夜,每到一个站,站上都有许多小贩摊来兜售土产,一篮篮一包包的东西只要六个铜元至八个铜元,惟有到德州,有一种熏鸡,每只要卖到小洋二角,初时我认为太贵,只想买两只,后来一想,蓝钢车餐厅的大菜,每客要小洋六角,那么不如多买两只,也可以代替一餐,料不到德州熏鸡肉质既肥且嫩,香味浓郁,口颊留香,舌本生甘,简直是从未吃过的珍品。火车进入山东境内,因为地近枣庄,有一种红枣,色泽鲜红,形如鸡心一般,每一篓卖铜元八枚,我觉得东西虽好,价钱太贵,只要买两篓,那个小贩出取一粒红枣,朝地下一掷,竟然砰然有声,分裂成为二三块,足见这种红枣清脆异常,于是我又多买了两篓。火车一开动,开始吃枣,脆既脆得不得了,甜亦甜得很适度,而且无核的,所以我俩一下子就吃光四篓,代替了一餐,计算起来,比吃大菜又美又廉,可以省了许多钱。到了北京(那时称北平)火车总站,已有亲友在接车。接触到眼帘的,就是“大前门”的伟大建筑,本来从前上海有一种大前门香烟,就以大前门为标记,但亲历其境一看,就觉得全然不同,这是一庭复式的城楼,高不可攀,伟大无可比拟,自己顿时觉得渺小得很。亲友们为我俩雇了两辆人力车(人力车在上海称为黄包车,在香港称手车,在北平称“胶皮”,意思是这种车轮用树胶橡皮来制的),那时北平汽车不多,通常都是坐这种“胶皮”来往的。北平用的货币,虽用钞票,通常还是使用银元,但是他们称它为“大银儿”,银角子称为“小银儿”,铜元叫作“铜子儿”,至于铜钱已近绝迹了。北方产的水果,集中在北平,品种多得很,按照我那时日记上所记载的,小儿梨每一个铜元二枚,桃子每个铜元一枚,雅儿梨、烟台梨、莱阳梨,每斤只售一角。有一种苹果又熟又甜,每个铜元二枚,又有一种牛奶葡萄和玫瑰葡萄,每斤小洋一角半,是最精致名贵的水果了。鸡蛋每只铜元一枚,鸭蛋更便宜,但鸽蛋就比较贵,要卖到二个铜元,制成品如北平松化皮蛋,也只卖铜元一枚。还有一种很大的糟蛋,是用鹅蛋做的,放在瓦罐里,两个蛋只卖铜元四枚,蔬菜方面,要比上海便宜到三分之一。我的几个亲戚都是大学教授,月薪高达八十元,即使家中人多,也是月月有盈余的。

由此可以得知一枚铜元相当于人民币5角-8角,这样一枚银元在民国初年大约相当于70元-元。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