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文化中国文化史上了不起的人物邵雍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邵雍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不仅注重学术思想的探究,而且还极为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他的立身、行事、为人,成为后世人们的榜样。

邵夫子祠堂处原有桃树与竹子,面积有数亩之大。据《邵氏宗谱》记载,为邵雍亲手所植。为什么呢?因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子李子虽好吃,但从不自己炫耀,吃桃李的人把树底下都走成了路。桃花鲜艳可爱,而又不尚虚声。桃树成了美好的象征。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倾倒了天下多少人;而竹子的“未曾出土先有节,纵然凌云也虚心”的高风亮节,又成为历代文人的自喻。邵雍崇尚这两种品德,便在此栽植了桃树与竹子,以作为理想的寄托,成为著名的“桃竹园”。

周敦颐、程颢、程颐对邵雍推崇备至,他们称道邵雍的学术道路、立身行事和为人,“阔步长趋、凌高历空,探幽索隐,曲畅旁通”,堪称儒者典范。

作为博古通今的学者,邵雍不仅受到同样是学者出身的失意大官僚富弼、司马光等人的尊重,而且由于邵雍终身不仕,更多地接近民间,因此又深受广大民众的爱戴。据史书记载,邵雍出门时,常“乘一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所到之处,争相迎候。无论是童孺厮隶,还是父老乡亲,都高兴地称呼:“吾家先生来也。”更有好事者,模仿邵雍安乐窝的样式在各地造屋,以等候邵雍到来后居住,称之为“行窝”。

大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幸临百泉,游览了安乐窝后,对邵雍的治学精神极为感动,不仅写下了赞颂邵雍的诗句,而且还令随从将安乐窝的建筑布局临摹下来,回京后,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原模原样地修建在颐和园长廊秋水亭的北边,赐名“邵窝殿”。现今悬挂在门上的匾额,乃为慈禧皇太后所书。

士大夫过往此地,不到官府者有之,而必到安乐窝中拜访于他。他与人相处,不论贵贱少长,均一接以诚。与人共事,总是燕笑终日,随和平易。与人言谈,常常是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求学问者,有问必答,但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贤明的人折服他的德行,一般人受到他的教育也心悦诚服。人们都互相劝诫说:“可不要做不善的事。如果做不善的事,恐怕邵先生知道。”一时,他的周围人才荟萃,忠厚之风天下闻名。

邵雍为人的坦诚浑厚,高尚的道德行为,后人给予极高评价。《宋史》评价他是“高明英迈,迥出千古”、“清而不激,和而不流”。程颢感叹他的学说是“内圣外王之学”。

邵夫子祠堂,是明代成化六年()辉县知县张锦为纪念邵雍所建。祠堂原址建在安乐窝内,后来为了瞻仰邵雍方便,便于清道光八年()将祠堂移建在百泉湖西岸,门首匾额为按察使麟庆所题。祠堂坐西朝东,由大门、两陪房、两厢房、击壤亭、大殿组成。

击壤亭的柱子上有三幅对联。第一幅就是前边两柱子上的那幅。上联是“河出图,洛出书,观象玩占,明乎理亦达乎数”;下联是“冬不炉,夏不扇,覃思刻励,经其地如见其人”。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上联,上联中的“河出图,洛出书”是古代对河图洛书起源的传说。说是伏羲时代黄河中有一龙马,龙马背上有一张图叫做“河图”;夏禹时代,洛水中有一神龟,神龟背上驮着一部书,叫做“洛书”。“河图洛书”是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因此《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上联借用这个传说来点明邵雍终生研究的学术内容是《易经》。邵雍根据“河图洛书”来观察天地万物之象。占卜玩味其中的规律与道理,明白懂得了以理为基本概念的新儒学,透彻通达了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吉凶的象数学。下联的意思是赞扬邵雍的治学精神的,是说邵雍为了读书,冬天顾不得生炉子,夏天来不及举扇子,深深的思索,深深的考虑,刻苦勤勉,琢磨推敲。这种学习精神,使得我们每每经过邵雍读书学习的地方,就如同见到邵雍其人一样。

中间两柱上的对联是:“精义入神,著《皇极经世》六十卷;同声相应,有夏峰继轨五百年”。上联的“精义入神”,也是《周易·系辞》中的话,它的意思是,“精义”,是精微的道理。“入”,达到。“神”,是寂然不动,即随心所欲的神妙境界。全句的意思是:邵雍研究的精密理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写出了六十卷的举世名著《皇级经世》。下联的“同声相应”,出自《易乾卦·文言传》,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相同的声调产生应和,相同的气息产生吸引。因此,和邵雍相隔五百年之久的明末清初的中国三大儒之一的孙夏峰,宗邵雍之衣钵,继邵雍之轨道,和邵雍同声相应,相继成为著名的一代学者。

这两幅对联都是辉县县令康曾定所题。可惜的是,中间两柱上的对联下半部分不知何时被毁,使我们不能观瞻它的全貌,实是遗憾。

第三幅对联是后边柱子上的那幅。上联是“理数演苏门,高节真同清白水”;下联是“春阳回黍谷,举世皆登安乐窝”。上联的“理数”,是指理学与象数学,“演”,是演绎、研究学习的意思。邵雍的高风亮节,就像那百泉泉水一样清而纯洁。下联的“春阳回黍谷”是一个典故:据《太平御览》记载,战国时代齐国著名的阴阳家邹衍曾居住在燕谷山的寒谷里,这个地方就在现在的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这个寒谷非常美丽,但是却没有阳光,非常寒冷不能生长五谷庄稼。但自从邹衍住到这里以后,每日吹奏律管,律管就是管乐器,律为阳声,传说可以使大地温暖。因此,寒谷内的大地因邹衍每日吹奏律管而渐渐温暖,以至于生长出黍子来。根据这种情况,“寒谷”就又被称为“黍谷”了。这里把邵雍比做邹衍,安乐窝比做黍谷,春天的阳光回到了安乐窝,使得举世之人,纷纷前往安乐窝而来,或者学习,或者游览,或者凭吊,或者瞻拜。

击壤亭内还悬挂有两块木匾,右边这块“驾风鞭霆”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书。意思是说邵雍的治学精神就好像是驾着风赶着雷一样勇往直前。这本是中国理学之集大成者,南宋时期的朱熹赞扬邵雍的话,徐世昌借此来表达自己对邵雍的崇拜。左边这块“秘启苞符”,是当时全国管理河道的最高长官总河觉罗成孚所题。“苞符”是印度梵文音译,意思是指《易经》。是说邵雍在这里启开了神秘《易经》的大门。总而言之,都是对邵雍的赞美之辞。

“驾风鞭霆”、“秘启苞符”、“河出图、洛出书,观象玩占,明乎理亦达乎数;冬不炉,夏不扇,覃思刻励,经其地如见其人。”“理数演苏门,高节真同清白水;春阳回黍谷,举世皆登安乐窝。”是后人对邵雍的真诚评价。

由于邵雍在学术和教育上的影响,他被朝廷封赠为秘书省校书郎。熙宁十年,邵雍病死于洛阳,终年67岁。

元祐年间,皇帝谥其为“康节”。“康节”之意是:温良好善日“康”;能固所守曰“节”。绍兴八年,诏称其“道德学术为万世师”。咸淳初年,从祀于孔子庙庭,追封为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为先儒邵子。

在中国文化史上,邵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道德学问,堪称万世师表。而孕育邵雍成长的百泉,至今依然英姿勃发,光彩照人。邵雍虽然逝去多年,但他的形象仍和百泉一样,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块永不泯灭的丰碑。

—————End—————

来源:《共城史话》张有新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