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浙江日报本报记者肖淙文顾雨婷通讯员王洁曹宇杰
8月30日,《浙江日报》刊发《嘉善姚庄镇日售黄桃15万公斤,带动户桃农增收》:
8月中旬,嘉善姚庄人很忙,忙碌都围绕着一口鲜甜。
59岁的“桃一代”袁金红日日扎在田里,如哺育孩子般精心培育桃苗。
57岁的黄桃经纪人曹引根电话时刻举在耳边,来自商超、物流等方面的信息纷纷涌入,手机仿佛成了他的身体器官。
95后电商马海锋,手握一张长长的黄桃订单,不久后,这些带着晨露的桃子将通过物流专线送至全国各地。
果皮金黄透红,味甜肉鲜,每年8月,姚庄黄桃都会准时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年,姚庄镇被浙江省林业局命名为“浙江黄桃之乡”,这里的黄桃产量占嘉善县近一半,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黄桃生产基地之一。今年销售季,姚庄镇每天销售黄桃约15万公斤,销售额约万元,带动了户桃农增收。
从罐头到鲜食,从上海“出生”到浙江“成长”,年姚庄黄桃成为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真正成为当地实现共同富裕的“致富果”。
一枚果子落地生根,逐渐“出圈”的过程,也是姚庄三代桃农耕耘开拓的历程。又是一年黄桃上市时,我们寻着果香来到姚庄,探访三代种桃人的故事。
“桃一代”袁金红
做黄桃引种的“摆渡人”
吃到第一口新鲜黄桃时,袁金红还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那是年,黄桃罐头都十分“宝贝”的年代。记忆中,那果子个头不大,但咬上一口汁水满溢,清新的鲜甜充盈口腔。一旦尝过鲜黄桃的滋味,人们几乎再难对黄桃罐头产生热爱。彼时的袁金红并不知道,一颗果子将彻底改变他未来几十年的职业轨迹。
袁金红在地里查看黄桃苗生长情况。
袁金红与黄桃的邂逅并非偶然。过去,黄桃多产自山东,个虽大口味却不好,鲜食甜味少酸味多,多用来做糖水罐头。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农科院教授改良出第一代鲜食黄桃果苗,并在上海奉贤光明镇试种,令人惊喜的口感吸引了“邻居”姚庄的注意。彼时,姚庄镇正大规模发展多种经营,袁金红作为村民代表参加了镇里农技站的赴沪考察,第一次吃到了新鲜黄桃。动了心思的姚庄人,大手笔拿出镇里北鹤、展幸等村的亩土地作为试验田,20多户农户纷纷参与试种。
袁金红是率先“吃螃蟹”的人之一。村民没有种植经验,上海“邻居”上门传授。上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的场景,至今仍让袁金红印象深刻。“人一来就直奔主题,拿着剪刀上果园,实地讲现场教,一口普通话,一点都不藏着掖着。”剪枝、施肥……专家手把手教学,“桃一代”们也学得起劲,待黄桃新苗3年后长成开始结果量产,桃农们早已把种植技术摸熟了。
新鲜采摘下的黄桃果肉脆硬,与当时江南地区广受百姓欢迎的水蜜桃大相径庭。上海师傅又主动帮忙牵线相对成熟的上海黄桃市场。当袁金红叫上面包车,满心忐忑地把自家黄桃拉到上海专业果蔬批发市场,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兄弟,你们有多少桃子,我们都要了!”批发价3元1公斤,一收就要五六十筐,一次销售桃农们就能拿到六七千元,这在平均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当时堪称巨款。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农户投身黄桃种植。
在袁金红等“初代”桃农的带领下,姚庄黄桃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20多户,发展到如今的户。黄桃本地种植面积达到亩,亩均产量约0公斤,亩均产值1.5万元,真正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致富果”。
与此同时,“桃一代”也经历着转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极有远见的袁金红就开始试水桃苗培育,“现在这卖苗倒快成主业了。”今年,除了18亩黄桃地,袁金红还种下了6亩多、14万株桃苗。接过上海邻居的“接力棒”,他在心中暗暗立下目标:“让黄桃走出长三角,走向全国。”四川、重庆、贵州……现在,袁金红的桃苗远销全国各地,每年平均销售桃苗10多万株,甚至还有新疆的果农慕名而来。
黄桃要想种得好,每年剪枝这一环节十分关键。随着果苗走出长三角,袁金红拉起了18人的专业修剪团队,每年5月和9月,他带着职业修剪师奔赴全国各地,技师们一个多月就能有近20万元收入。
“桃二代”曹引根
做视野开阔的经纪人
放下电话,又一批包装好的黄桃被搬运上车,送往嘉善周边和更远的长三角城市。今年夏天,曹引根位于展丰村的合作社每天出货量超过公斤。
“在姚庄你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桃。”眼前的黄桃浑圆饱满,个头大得喜人。曹引根神情自信,粗糙的大手一掂。“差不多有一斤重。”上秤,恰是九两半。这是经年累月与黄桃打交道得来的经验,也是曹引根作为黄桃经纪人特有的本事。从种到卖,再把生意做到全国、惠及全村,老曹与黄桃结缘已有21年。
95后黄桃电商马海锋正在查看网店销售情况。
熟悉曹引根的人都知道,他胆大心细。抱着“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最好”的心态,30多岁时他一头扎进黄桃树下,承包了50多亩桃树。肯吃苦、有魄力,最鼎盛时他承包了多亩桃树。与“桃一代”埋头苦干不同,逐渐种出气候的曹引根发现,打开销路是姚庄黄桃发展的一道坎,如何占据市场份额,与众多“散户”齐心协力办大事?
“市场千变万化,要靠品质和渠道说话。”姚庄黄桃的售卖方式要转型,作为大户和带头人,曹引根的身份也要转型。村里不缺桃农,急需的是头脑灵光、视野开阔的黄桃经纪人。
最开始的卖桃路是拼出来的。为了打出知名度,姚庄镇政府每年都要牵头到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开办推介会,曹引根总是赶场最积极的人。天刚蒙蒙亮,他就拉着刚摘下的一车新鲜黄桃赶赴杭州。展会上,削皮、递桃,讲历史,拼品质,他半刻不停,公斤桃半卖半送间,姚庄“锦绣黄桃”的口碑逐渐树立。靠着过硬的品质和一股倔劲儿,曹引根拿下了杭州华商集团联华超市等处的大订单。
回头客越来越多,至年,曹引根的黄桃年销量近20万公斤,其中约15万公斤是从村里散户处收来的。彼时,展丰村60%以上的村民都从事黄桃种植。摆在曹引根面前的是一条规模化路径:组建合作社,成为真正的经纪人。标准化种植可大大降低肥料、苗种等成本,提高产品品控,这是姚庄黄桃最核心的竞争力。同时,打通通道建立平台,更多小规模种植的村民将从中获益。
每户1万元,由老曹牵头,6户人家凑出起步资金,嘉善县展丰黄桃合作社正式成立,发展至今已拓展至20多户成员。黄桃基地里,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高科技的农用设备陆续上马。精细的滴灌系统让黄桃甜度更高,运输轨道车让采摘效率翻倍。如当初期许的一样,标准化运作后合作社的整体出货量提升了10%以上。每年桃花开时,就有客商登门签约,桃子未下树已被订光。
不只是合作社社员,更多普通村民也从中获益。“每年旺季我都去帮工,管饭还有工钱。”每年8月,57岁的展丰村村民孙柳红就会到合作社帮忙。每天元工资,整个黄桃销售期,她能挣多元“外快”。“水果娇贵,就怕磕碰。”曹引根说,为了确保果子品质,每年一到黄桃销售旺季,采摘、打包等活计都需要人工进行,这带动了大批赋闲在家的村民再就业。孙柳红这样的短期帮工,曹引根团队里还有20多人,均是本地村民。
“桃三代”马海锋
做寻找新机的“电商人”
如果说对父辈而言,种黄桃、卖黄桃是“谋生计”,在横港村小伙马海锋眼里,与黄桃打交道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投身农村电商,把黄桃销售搬上网,他是村里年轻一辈的“弄潮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对于黄桃他曾一度又爱又恨。
马海锋印象中,这种金灿灿的果实,总是和刺眼的烈日捆绑出现。黄桃上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为了抓住短暂的收获季,父母常常要顶着烈日摆摊,甚至四处求亲戚朋友以避免积压。“装箱到凌晨,价格卖不上去,还要给人送货上门。”马海锋说,父母汗湿的背影、腐烂的果子是他最痛心的记忆。年,有心无力的父母,一气之下砍掉了家门口的30亩桃树。
黄桃经纪人曹引根指导周边农户如何包装黄桃。
给这些“甜蜜的负担”寻找新出路,成了马海锋的心结。大学期间,他学习电商知识,自主创业开起淘宝店,专卖“锦绣黄桃”。新店没生意,他聘请专人做美工、拍美图,贴心地配上黄桃的营养价值、烹饪方法。原产地的价格优势加上精美介绍,沉寂10多天后,第一单顺利成交。“姚庄黄桃口味好,吃过的90%会变成回头客。”为了做好口碑,他立下售后店规:“坏一个赔一箱”。“用一箱桃钱换一个忠实客户,值得。”这份“豁出去”的心态,正是源于对自家黄桃品质的自信。
订单滚雪球一样增长,开店至今,马海锋已有6家淘宝分店,近个粉丝,最远的订单来自新疆、内蒙古等地。他还将店铺拓展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