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24718.html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今社会,真可谓“千金不易得,知音更难求”了。
伯牙鼓琴、子期知音
若说起知音,“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妇孺皆知。《列子·汤问》里记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让他俩成为了千古知音,然而世事难料,不久之后,钟子期便因病撒手人寰。俞伯牙痛惜伤感难平,遂摔琴而绝弹。自此至死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知音。
俞伯牙痛失知音而摔琴,想来该是多么悲伤和决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非钟子期不弹,宁断美妙之音,也不愿再碰琴,这该是对知音最深情的表达了。
后来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也在《滕王阁序》引用“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渴望能遇到官员中赏识举荐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思是说“(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可想而知,高山流水的故事对后世影响甚广。然而论及知音,比这个故事更早就有了关于“知音”的诗句,只是更多的是对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喟叹,那就是出现在被称为诗歌源头的《诗经》里面。
《诗经》第九节“魏风”第三篇“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差不多就是:“园中桃树壮,结下桃子鲜可尝。心中真忧闷呀,姑且放声把歌唱。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呀,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园中枣树直,结下枣子甜可食。心中真忧闷呀,姑且散步出城池。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多变不可恃。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呀,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
园子有桃也有枣,鲜红的桃、香甜的枣真是美味佳肴。而我算什么呢?满腹经纶一身才德却无人问津。难道我连桃子枣子都不如吗?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悲愤之情由此而发,忧国忧民的郁闷也由此而一吐为快。
作者借此抒怀,反复吟唱未遇知音的愁苦心情,以及耿耿于怀无法排遣的忧愤之后,无可奈何地作出了“何不也远远抛开不去想”的抉择。发出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慨。
“园有桃”这首诗格调低沉,把诗人内心的愁肠百结、欲罢不能的痛苦与矛盾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较早就刻画了中国文人忧国伤时、怀才不遇的失意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原型。也可以说是“知音”这一词最早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