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北望、绿水相依。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机遇,安宁区在推动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宁区立足新时代,不断谋划产业布局,持续打造桃乡文化,专注提升民生福祉,在新征程中唱响安宁声音。十年间,一座产业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正迅速崛起。
1
紧握契机实现产业新变革
坐落在安宁区沙井驿片区的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牌装备制造企业。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过高速发展的辉煌,也有过不适应新时代的困惑。然而,从年到年,十年间,该公司腾笼换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年前,在这座老厂的电气车间,工人们用纯手工的方式完成机车线路铺设,电器件、电气柜的安装维修等工作。所有的工作全靠人工技术带来的是“产出率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年,企业紧握政策,借助全市出城入园项目,开始优化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有效整合。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现如今,拥有新工艺、新技术的新厂区正在高速运转,正在为全省和兰州市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十年前,公司大概只有28项专利,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拥有项专利。十年间,从28到,是一个质的飞跃,它表明我们的科技力量变强了。”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技术部长李杉用数据勾勒出企业十年间的成长。从大学毕业进入车间的产业工人,到掌握企业发展命脉的技术部长,李杉亲眼见证了十年来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的巨变。
从直流机车到交流机车,从营销额不到5亿元到现在的18亿元,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的变迁也是安宁区产业集聚、产业发展的缩影。记者了解到,十年间,安宁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31.5亿元提升到78.87亿元,产业带动效益逐步显现。
2
打造名片全力发展“桃品牌”
作为安宁区有名的种桃能手,家住安宁堡街道红艺村的朱宗龙家里种着4亩棵桃树,由他亲手种植、打理、采摘的白凤桃,每年都被老顾客们惦念着。今年7月27日,朱宗龙家的桃子摘果了,仅十天左右,多斤白凤桃就被老主顾们订购一空,“今年,我家的白凤桃卖了约13万元。”朱宗龙开心地说。
如今,每到收获季节安宁的白凤桃总是供不应求,而十年前安宁的白凤桃可不是这般光景,当时的白凤桃种植只是当地农民的副业。“十年前,我家以种植蔬菜为主,附带种点白凤桃。因为当时的白凤桃零售困难、价格便宜,大家都不敢多种。”朱宗龙回忆道,“以前除了种桃,我们还得出去打工,这样才有足够的钱补贴家用。现在种桃赚得比打工要多,我们每年只需要安心种好白凤桃就行啦!”他说。
十年来,安宁区通过桃种更新换代、引入精细化种植技术、提升白凤桃知名度、美誉度等多项举措,成功让白凤桃走出了兰州,走出了甘肃,走向了全国。
多少年来,安宁白凤桃是兰州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每年四月,仁寿山下游人如织,一年一度的桃花旅游节从最初的单一赏花,到如今“以花为媒、借花发展”的桃花经济,已然成为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招商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节会。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蟠桃会,也吸引着大量游客购桃、赏桃,逐渐成为全面展现安宁“桃文化”的又一平台。
近年来,安宁区以仁寿山为核心,以整个北山为主体景观带,以城区为重要展示区,沿河、沿路、沿沟、沿山持续大量种植景观桃,大面积强化补植精品桃,分点栽植了寿星桃、白碧桃等不同品种的桃树,年累计种植桃树亩。通过“桃品牌”逐步升级,安宁区持续做大做强“桃产业”。
3
旧貌换新颜城市建设谱新篇
十年来,安宁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振兴、农民致富上,还体现在人居环境和民生保障方面。摄影爱好者刘瑞祥从年开始就不断拍摄记录安宁区的发展变化,在他的镜头中,安宁区这十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十年来安宁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其中交通建设尤为突出。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安宁区的交通网更加完善,市民出行更加快捷方便。”刘瑞祥一边展示他拍摄的照片,一边告诉记者。
说起安宁区的城市化,沙井驿村的变迁是最好的证明。十年前,沙井驿还是大片大片的砖瓦房,基础设施薄弱,年11月,安宁区临河而建的景宜家园开始入住,沙井驿近户棚改居民住进了河景房。作为安置小区,这里交通便捷,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物业等便民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入住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了。如今在景宜家园附近走一走,宽阔的街道、林立的楼房、茂盛的植被、便捷的交通,都能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活力和发展。
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宁区不断补齐发展短板、奋力实现全面进步,各项主要指标都有了长足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年的88.2亿元增加到年的.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现如今的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年的44亿元增加到现在的亿元,绿化覆盖率从十年前的36.1%增加到44.1%,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等领域均保持高位增长。
总策划:刘立山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申亮通讯员杨璐文/图